前言


《圣多默书》不仅是一份古老的灵性文献,更是一面映照灵魂的明镜。它不提供廉价的安慰,却赐予真实的觉醒;不承诺世俗的成功,却指引永恒的自由。若你曾对“我是谁”感到困惑,若你渴望超越表象、触碰生命的实相,这本书将成为你黑暗中悄然点亮的一盏灯。

它言辞犀利,直指人心深处,揭穿人最精微的自我欺骗,却也充满慈悲,为迷途者留下清晰的归途印记。阅读它,需要勇气;领悟它,需要真诚;但活出它,将使你获得前所未有的内在力量与平静。

愿每一位寻求真理的读者,都能在此书中照见自己内天主肖像的荣光,重拾那原初的圣洁与尊贵。

小德兰书屋
谨识于天主降生后 贰零贰伍年玖月叁日


导读:寻回内在的天主肖像


这份文献,并非寻常的历史记载或哲学论述,它记录了一场发生在救世主与其亲密门徒多默之间的深密对话,由见证者玛提亚斯笔录而成。这份被称为《多默书》的文本,以其深邃的智慧和挑战性的启示,邀请每一位读者踏上一条“认识自我”、回归本源的终极旅程。

为帮助读者更好地进入这份文本,请允许我为你提供以下几点导读:

一、本书的重点:一场关于“你是谁”的启示

本书的重点,并非提供一套新的教条或道德规训,而是揭示一个惊天真相:你的真正身份远超越你的身体和思维,是一束永恒不灭的神性之光。 灵性修行的终极目标,不是从外界获取什么,而是“转身”向内,认出自己本来的面目,从而从世界的纷扰和痛苦中彻底解脱。

人若不识己,则一无所知;人若识己,则洞悉万物奥秘。”——这句箴言是开启全书的钥匙。

 

二、贯穿全文的四大主题

1.认识自我
这是贯穿始终的第一主题。这里的“认识”并非心理学分析,而是一种灵性上的觉醒和直接体验,意识到自己内在的神圣光明。这是所有智慧的开端。

两种光与两种火(文本精妙地区分了):

内在真光:你永恒不灭的灵性本质。

苦涩之光:看似光明、实则带来捆绑和痛苦的欲望,尤其是性能量。
你的生命历程,就是在这两种“光”之间做出选择的结果。

灵性的因果法则
文本反复强调,人的每一个选择都在塑造自己的命运。选择认同肉体欲望(“兽性”),必将结出腐朽和痛苦的果实;选择认同灵性真理,则将通向永恒的安息。这是一个自然、公正且不可抗拒的宇宙法则。

最终的抉择:祸与福
文本在结尾以先知般的口吻,清晰地陈列了两条道路及其结局:

你们有祸了!”:指向那些沉迷幻觉、自我欺骗的人生。

你们有福了!”:指向那些选择真理、甘付灵性代价,拒受肉体奴役的人生和捆绑的人生。这并非恐吓,而是充满慈悲的急切呼唤,邀请我们做出清醒的选择。

 

三、如何阅读:给读者的建议

请勿纠结于个别意象(如“火”、“兽”)的字面意思,尝试去感受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它们指向的是内心的状态,而非外在的实体。

慢读与默想:这不是一本快节奏的书。建议每次只阅读一小段,然后静坐默想,反观自身,让文字与您的内心对话。

自我审视,而非评判他人:书中对“不敬神者”的严厉描述,最应首先应用于自我省察。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依赖物质、自我欺骗的部分。阅读的目的是照亮自己,而非审判世界。

与正统基督教思想的共鸣:您会发现,书中“基督在你内”、藉着“信靠耶稣”获得转向内在的力量等观点,与圣奥斯定、圣十字若望等教父的思想高度共鸣,为理解基督教神秘主义传统提供了另一个深邃的视角。

 

四、踏上旅程

最终,《圣多默书》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指向一条实践的道路:藉着摒弃人性的私欲、在默观中汲取真理的光照,最终超越尘躯的局限,从而超越血肉的羁绊,与寓居于心的基督达成圆满的合一。

请您带着一颗开放、勇敢且真诚的心来阅读它。愿这份古老的灵性地图,能引导您发现内心的光明,在真理中获得真正的安息。

小德兰书屋 献给救世主耶稣基督


一 序言

一 序言
(原文)我,玛提亚斯,途经时听见救世主与的对话。这是救世主向启示的隐秘之道。我将其悉数记录于此。

———————————————————

解读

如何理解“隐秘之道”?这里的“隐秘”可能有多层含义:

针对特定对象:这些教导不是对大众说的,而是针对像多默这样寻求更深灵性理解的“进阶”门徒。

需要灵性领悟:这些真理无法用普通的智力去完全理解,需要心灵的澄澈和灵性的觉醒(即“真知)才能领悟。

内在的而非外在的:其“隐秘性”在于它指向的是人内在的神性王国,这个真理对只关注外在世界的人来说是隐藏的。

所以,对这段话最直接的理解是:

本人玛提亚斯,在此郑重作证:我偶然听到了一场救世主与多默之间的私人谈话。其中所包含的深奥灵性之道,是救世主专门启示给他的。我现在毫无保留地、完整地将这些内容记录下来,传于世人。”


二 认识自我的奥秘


(
原文)救世主对说:
“兄弟,趁你尚在世间,请听我言。我将揭示你心中所思所问。
你既被称为我的‘双生子’与‘真同伴’,就当审视自己,认清你是谁、如何存活于世、又将成何等人。你既为我兄弟,却未识己之本相。我知你已明白,因你已知晓我即真理之知识。
你与我同行时虽未全然领悟,但实则已知:你必被称为‘认识自我者’。人若不识己,则一无所知;人若识己,则洞悉万物奥秘。兄弟,你已看清使人蒙昧、令人跌倒之源。”

对主说:
“恳求您解答我于您升天前所问之事。待我得知隐藏奥秘,便可向他人传讲。于我而言,向人昭示真理实非易事。”

救世主答:
“若可见之事已令你困惑,何以聆听不可见之事?若世间显明之真理尚难借你彰显,又如何展现那不可见、属高等救赎的奥秘?你何以被称为‘劳动者’?因你仍是学徒,未达圆满之境,未悟高深之理。”

———————————

解读

1. 救世主对多默的启示(认识自我的召唤)

身份与责任:救世主首先确立多默的特殊身份——“双生子”与“真同伴”。这并非指生理上的双胞胎,而是灵性上的同位与合一,意味着多默拥有与救世主同等的灵性本质和潜力。正因为拥有如此高的身份,他“未识己之本相”的问题才显得尤为突出。

认知的层次:救世主指出多默的一种状态:“你与我同行时虽未全然领悟,但实则已知”。这是一种 知”与“悟”的区分。“知”是头脑上的、知识上的了解(他知道耶稣是真理);“悟”是心灵上的、体验上的全然领悟(他尚未完全体验到自己也同样是真理的化身)。他的任务就是将“知”转化为“悟”。

重要教义:随后救世主说出了这段最著名的箴言:

人若不识己,则一无所知;人若识己,则洞悉万物奥秘。”

不识己,则一无所知”:如果一个人不认识自己真正的神性本质,那么他对外部世界的一切知识都是表面的、虚幻的、无意义的。他所知的只是幻象(可见世界),而非实相(不可见世界)。

识己,则洞悉万物奥秘”:一旦认识了内在的“真我”(即神性),他就与万物的本源连接在了一起。因为万物的创造源于同一个神圣源头,认识了自己,也就理解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和终极真理。内在的微观宇宙与外在的宏观宇宙是统一的。

2. 多默的困惑与请求(求道者的困境)

多默的回应代表了一个真诚但尚未成熟的求道者的普遍困境:

渴望获得更高奥秘:他希望得到关于“不可见世界”的答案(隐藏的奥秘),以便去教导他人。

传道的困难:他感到无力,因为向沉溺于物质世界(“可见之事”)的人们传达属灵真理(“不可见之事”)非常困难。

3. 救世主的回应(指出根本错误)

救世主的回答直接指出了多默思维上的根本性错误和逻辑悖论:

由内而外的次序:救世主的逻辑是,你必须先解决内在的问题,才能处理外在的问题

若可见之事已令你困惑,何以聆听不可见之事?”:意思是,如果你连这个相对简单的、物质世界的表象(可见之事)都还没看透,, 你怎么可能去理解和传达那更精微、更复杂的属灵实相(不可见之事)呢?

劳动者”与“学徒”的比喻:多默被称为“劳动者”,可能意味着他已在努力工作(传道、修行),但救世主指出他仍是个“学徒”。这强调了一个关键点:灵性的成长有次第之分。在没有完成“认识自我”这个最根本、最基础的功课之前,急于去传授高等奥秘是徒劳的,因为自身的容器(修行境界)还未准备好,无法真正承载和展现这些真理。他的“困难”恰恰源于自身修炼的不足,而非外人的愚钝。

可以把这段话理解为一个关于“镜子”的教导:

普通人:只看到镜中的影像(可见世界),并认为那就是全部,为此喜怒哀乐,这是“蒙昧”。

多默:知道了镜子本身的存在(知道有真理),但仍然专注于研究影像,并想告诉别人影像不是真的,这让他感到无力。

救世主的指点:不要再盯着影像了!你要转身去认识那个“能看”的本人(认识自我)。一旦你真正认识了那个照镜子的人(真我),你就会立刻明白,所有影像都是虚幻的投射,你也就自然“洞悉了万物(影像世界)的奥秘”。届时,你无需多言,你的存在本身就能展现真理。

简而言之,救世主是在告诉多默(和所有读者):不要向外寻求答案,所有的奥秘都藏在你的内心。真正的传道不是去说服别人,而是自身达成圆满后,真理自然透过你显现。

认识自己,是认识天主的起点。通过省察自己的软弱、罪过,才人体验到对救赎的需要;通过发现自己对真理、爱和永恒的渴望,人才发现了天主在自己灵魂内留下的“印记”。正如圣奥斯定所说:“愿我认识你,愿我认识我自己。” 认识自我与认识天主是相辅相成的。

————————————————


三 不可见的奥秘与光之本质


(原文)多默又问:
“请告知那不可见、却隐藏于我们内心的奥秘。”

救世主答:
“凡具兽形者,皆生于……(原文缺失)。他们可见万物之表象,却不见其中隐藏之真义;他们见其根与果,以果为食。然这些可见之形凭弱肉强食存续,如兽类般 merely 形体变幻。其身既充斥兽性,其命便无盼望;这些变易之形终将腐朽毁灭。兽身既毁,兽群亦亡。他们岂非如牲畜般借交合而生?故你未臻完美时,仍是孩童。”

回应:
“主啊,因此我须说:凡论不可见、不可言喻之事者,如于暗夜射箭。欲中标的却不可见,故人人皆可中箭。待光明显现、黑暗消隐,其果必显明。主啊,您是我们的光,照亮我们。”

耶稣说:
“光中自有光明。”

问:
“主啊,为何这可见的闪耀之光代表人之起伏?”

救世主答:
“,你是有福的!这可见之光实象征你——非你在此世之身,而是你自光中散发之本质。你若弃绝一切兽性,光必复归本原。因它是忠仆,其原初精华将迎向你。”

——————————————————

解读

这段对话的关键是区分 兽性的、可见的、会朽坏的生命” 与 神性的、不可见的、永恒的生命” 。救世主指引多默(及读者)超越物质身体的局限,认识到自己内在的光明本质,并通过“弃绝兽性”回归其神圣本源。

多默的问题:“请告知那不可见、却隐藏于我们内心的奥秘。” 多默问的是内在的、灵性的真理。

救世主的回答(对世俗生命的批判):救世主没有直接描述奥秘,而是先描述了它的反面——沉溺于物质世界的生命状态,即“兽性”生命。

凡具兽形者”:指那些虽然拥有人形,但完全认同肉体欲望和物质世界的人。他们的本质是兽性的(动物性的)。

见其根与果,以果为食”:他们只关心生存的基本循环(根=来源,果=结果/利益),为了物质滋养(食物、金钱、享乐)而活。

弱肉强食”、“形体变幻”:他们的存在方式是竞争性的、掠夺性的。他们的生命焦点在不断变化的物质形体上(如追求年轻的肉体、华丽的物品),这些终将腐朽。

借交合而生”:强调其生命繁衍和存在方式完全是物质性和生物性的,与动物无异。

结论:这样的生命“无盼望”,注定毁灭。认同这种生命状态的人,在灵性上仍是未成熟的“孩童”。

此段的关键是: 你如果只关注身体的欲望和物质的表象,你就完全错过了内心隐藏的、不可见的奥秘。你的灵性生命因此被囚禁,没有解脱的希望。

多默的比喻(暗夜射箭):多默精准地描述了一个困境。谈论不可见之事(高等奥秘)就像在黑暗中射箭:

没有真光(启示)的指导,任何关于终极真理的言论都是盲目的猜测(“人人皆可中箭”),可能完全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伤害。

只有等到 光明显现” (真理被揭示),才能评判这些言论的对错(“其果必显明”)。

他因此认识到,耶稣就是那束不可或缺的“光”。

耶稣的回应(光中自有光明):这是极富深意的一句话。它意味着:

真光(神性、真理)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足、自存、自显的。

这束光本身就是光源。它不依赖任何他物来照亮自己。这暗示了神性存在于自身之内

多默的困惑:“为何这可见的闪耀之光代表人之起伏?” 多默问的是:我们看到的物理意义上的光,为什么能象征人世间的福祸兴衰(起伏)?

救世主的解答(突破比喻的关键)

这可见之光实象征你”:救世主立刻将讨论从物理之光提升到象征层面。可见的、闪耀的、变化无常的光,象征的正是人在世俗中的状态——起伏不定、变幻莫测、受外界影响。

非你在此世之身,而是你自光中散发之本质”:这是最关键的转折。你真正的身份不是那个经历起伏的、兽性的、物质的身体(“此世之身”)。你真正的身份是那散发光明的源头本身(“自光中散发之本质”)。你的本质是那永恒不变的、纯净的“光明”,而不是被照亮的、变幻的“物体”。

弃绝一切兽性,光必复归本原”:这里的“光”指你的灵性本质(真我)。当你不再认同身体的欲望、情绪和物质的执着(兽性),你的灵性意识就能从纷扰中解脱出来,回归其宁静、永恒、神圣的本源状态。

它是忠仆”:你的灵性本质(光)是忠诚的,它一直在那里,等待着你的回归。一旦你选择向内寻求,它就会“迎向你”。

这段对话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导循环:

否定:首先否定对兽性生命和物质表象的认同,指出其虚妄与无望。

启示:通过“光”的比喻,启示真理(奥秘)是自明的,它需要被内在的灵性之眼所看见,而非用物质的逻辑去理解。

认同的转移:最关键的一步:将你的自我认同从“可见的、起伏的、被照亮的身體”转移到“不可见的、永恒的、散发光明的本源”。

实践的路径:达成认同转移的方法就是“弃绝一切兽性”,即通过修行克服物质的贪欲和身体的执念。

最终,救世主给出的不可见的奥秘”不是一个理论,而是一个关于“你是谁”的惊天真相:你不是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等待被救赎的脆弱灵魂;你本身就是那束光,你只需要转身认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能从世界的“起伏”中解脱,回归永恒的平静与光明。

最终救世主揭示的“惊天真相”:

你本身就是那束光”:这里的“光”并非指你是自存的光源。在基督教信仰内,唯有天主是“众光之父”(雅1:17),是绝对自存的光。

这里的“光”更准确地理解,是指神按照自己的肖像造人时,赋予人的那份神性的“火花”、“印记”或“道种”。它是被造的光,是反射的光。你的“本来面目”就是天主完美的创造物,承载着祂的荣耀和形象。

因此,“认出自己的本来面目”就是认出你被造时所承载的神圣肖像,认出你的生命、本质和存在都源于并依赖于那唯一真光。这并非自我神化,而是对自身神圣起源的觉醒。

 “你是光”不等于“你是光的源头”。信赖耶稣,正是信赖那位唯一的源头;而认识自己是光,是接纳祂赋予你的神圣身份。

但谁能给人力量去“转身”? 根据圣奥斯定和许多教父的思想,人因原罪而心灵受伤,意志偏斜,即使真理就在眼前,人也无力凭自己完全转向它。那种想要“转身”的渴望和最终能够“转身”的能力,本身也是来自天主的恩宠。

信赖耶稣” 就是接受这份转向的力量。你相信祂是道路,通过依附祂,你获得了“转身”的能力和方向。你没有依靠自己,而是依靠那吸引你转向祂的恩宠。

信赖耶稣” 不仅仅是信赖一位两千年前的历史人物,更是信赖那位复活的、活在当下的基督。而复活基督的临在于哪里?正在于信徒的心中(迦2:20:“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

因此,最深度的“信赖耶稣”,最终导向的正是“向内看”——因为你所信赖的那一位,就临在于你灵魂的最深处。你越信赖祂,就越被引领向内,发现祂在你内的临在。

你本身就是那束光” 的真正含义,在基督教语境下可以诠释为:“基督在你内,是你的光荣和希望。”(哥罗森书1:27) 那光,是基督之光在你内的折射。

最终,不是在信赖一个遥远的、外在的救主,而是在你内的,你认出“自己是光”,其实就是认出了“在你内的基督是你生命的光”。

这个真相就是:你的被造是如此尊贵,天主竟将其神性的肖像深植于你内,而耶稣基督降生成人的目的,就是要修复并照亮这内在的形象,使你通过信靠祂,重新发现你失落的“光明的”本体,从而与祂——光的源头——共融结合。

信赖耶稣,就是那扇“转身”的门。 你通过信靠祂,才获得了安全地“向内看”并认出自己真正是谁的勇气和能力,而不会在内在的深渊中迷失或自大。

所以,这不是“靠自己”还是“靠耶稣”的选择题,而是一个循环:你越信赖耶稣,就越被引向内心发现祂的临在;你越在内心发现那神圣之光,就越知道这光来自基督,从而更加信赖和爱慕祂。 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走向合一的神圣循环。

——————————————


四 光之火与欲望之缚


(原文)救世主续言:
“神秘的光之爱啊!苦涩之光闪耀于人身心灵,日夜点燃燃烧其肢体,蒙蔽其思,疯迷其魂。光在男女间日夜流动,或显或隐。男传于女,女传于男。
谚云:凡以真知寻求真理者,必飞翔逃脱灼人灵魂的烈欲,超越一切可见之魂。”

答:
“主啊,如您所言,我已明白您为何是我们最大的恩益。此正是我所问的。”

救世主再度教导:
“此为金科玉律,你当谨守:若欲完美,必遵此道,否则你名为‘无知’。智者不居愚中,因智之智慧全然。愚者视善恶无别,智者却受真理滋养——如溪边栽植的树木(诗篇1:3)。
有人生翼却扑向可见之事,背离真理。火引导他们,予其真理幻象,以易朽之美照耀,以黑暗之甜蜜囚禁,以芳香之喜乐迷惑。贪欲令其目盲,焚其灵魂,心中插入木桩无法拔除。如嚼环控马,使其纵欲而行。火以辛酸与奴镣束缚其翼,迫其追逐可朽易变之事。他们终坠深渊,落入兽性与死亡的国度。”

说:
“如常言道,多人……(缺失)不知……(缺失)的灵魂。”

救世主答:
“寻求事物背后真理的智者有福了!他既寻见真理,便得提升,不再惧毁坏之力,于真理中得安息。”

问:
“主啊,那么我们歇息于您之中岂非大益?”

救世主说:
“然也。因可见之事必在人群中消散,于你大有裨益——肉体之帷终将褪去,当其归于虚空,真理必显于万可见之物中。
人所见之火将带其痛苦,作为狂热、盲目之爱与信仰的代价。他们重聚于可见之事。惟那些见不可见奥秘者,不受爱欲所扰,将灭此灼火。顷刻之间,可见者消散,无形之影浮现,他们永与坟中尸首、堕落之魂同受煎熬。”

——————————————

解读:

这段对话是整篇经文中的一个高潮,它深刻揭示了人类困境的根源以及解脱的路径。它描绘了两种“光”和两种“火”的激烈对抗:一种是令人迷失的、虚假的“苦涩之光”与“欲望之火”,另一种是引领解脱的“真知”与“真理”。

欲望(尤其是性能量)是一种强大但扭曲的“光”和“火”,它看似能带来光明与快乐,实则囚禁灵魂于肉体世界。唯有凭借“真知”看清其本质,才能挣脱其束缚,超越可见的世界,在真理中获得永恒的安息。

1. 欲望的本质:扭曲的“光”与“火”

救世主开篇的感叹——“神秘的光之爱啊!苦涩之光”——立刻定下了矛盾的基调。欲望(“光之爱”)被描述为一种神秘、强大且具有欺骗性的能量。

苦涩之光”:这个矛盾的词完美 captures 其本质。它看似是“光”(提供快乐、激情、吸引力),但其本质是“苦涩”的(最终带来痛苦、捆绑和虚无)。

运作方式:它燃烧人的身体、蒙蔽思想、疯迷灵魂。它尤其在两性之间流动(“男传于女,女传于男”),这是一种对性能量(Libido)及其诱惑力的隐喻。这种能量是“可见世界”最强大的粘合剂,将人的注意力牢牢锁在物质和肉体之上。

2. 解脱的路径:以真知为翼

面对这种强大的力量,解脱的方法不是压抑,而是 真知”

凡以真知寻求真理者,必飞翔逃脱…”:“真知”是内在的灵性翅膀。它不是智力的知识,而是一种对真理的直接灵性洞察和体验。一旦拥有了这种真知,人就能获得超越的视角(“飞翔”),从而看破欲望的虚幻性(“灼人灵魂的烈欲”),并最终超越整个物质世界的束缚(“一切可见之魂”)。

这种“认识”是一种直接的、当下的、活生生的体验和确信,而不是一个思考得出的结论。

它需要实践、修行、内在的净化,它是一种内在的知晓,一种心灵的看见。

3. 金科玉律:智与愚的绝对区分

救世主随后强调了一条绝对法则:

智愚不两立:智慧(真知)与愚昧(无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存在状态,无法共存。智者因被真理滋养而生命丰盛(如溪边树),愚者则因无法区分真假、善恶而活在混沌之中。

最可悲的失败:“有人生翼却扑向可见之事” 这是对灵性追求者最严厉的警告。有些人已经接触到了真理,拥有了灵性的潜质(“生翼”),但却依然被物质世界的幻象(“可见之事”)所吸引,最终功亏一篑。

4. 欲望之火的欺骗与暴政

救世主详细描述了“欲望之火”是如何工作的,这是一套完整的欺骗系统:

制造幻象:它用“真理的幻象”和“易朽之美”来吸引人,让人误以为在追求崇高或美好。

甜蜜囚禁:它以“黑暗的甜蜜”和“芳香的喜乐”为饵,让人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彻底掌控:

盲目:“贪欲令其目盲”,使人无法看清真相。

内化枷锁:“心中插入木桩无法拔除”,欲望不再是外在诱惑,而是成了人内在的一部分,自我奴役。

绝对控制:“如嚼环控马”,欲望最终完全掌控了个体的意志和行为方向。

必然的结局:追逐短暂易变之事的人,其灵魂也必坠入短暂易变的“兽性与死亡的国度”,即物质的、会腐朽的领域。

5. 最终的归宿:在真理中安息 与 在幻象中煎熬

多默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在您(真理)之中歇息是否最好?救世主的回答给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终极道路:

对于得真知者:

过程:肉体的面纱(对物质世界的认同)会消散。

结果:真理将在万物中显现,他们将在真理中得到安息,不再受任何毁坏之力的威胁。

对于沉溺欲望者:

过程:他们所见之“火”(欲望与幻象)会带来巨大的痛苦,作为他们盲目狂热付出的代价。

结果:当幻象最终破灭(“可见者消散”)时,他们并不会看到真理,而是会面对“无形的阴影”——一个更可怕、更空虚的虚无之境。他们将永远与“坟中尸首”(死亡的肉体)和“堕落的灵魂”(像他们一样迷失的灵)为伴,承受永恒的煎熬。这是一种灵性上的死亡,比肉体的死亡更可怕。

可以这样理解:

欲望(苦涩之光) 就像一家装饰得灯火辉煌、音乐诱人的店铺,里面卖的都是看似精美但一碰就碎的糖玻璃珠宝。人们被其光芒吸引,进去争抢,最终发现自己被锁在了里面,手里握着的全是虚无,而真正的宝藏(真理)在店外自由的天空下。

真知 就是那个能看穿店铺墙壁本是幻影、珠宝本是糖玻璃的人。他根本不会进入店铺,而是直接“飞翔”越过它,去往真实的宝库。

最终,这段教导呼吁修行者:

正视欲望:承认其强大和诱惑力,不要低估它。

看透本质:用真知去洞察其背后的虚假承诺和必然的苦涩结局。

做出选择:选择被真理滋养,而不是被欲望燃烧。

设定目标:最终的归宿不是在欲望的烈火中煎熬,而是在真理的清凉中得到永恒的安息。

————————————————


五 传道之难与审判之严


(原文)问:
“我们当如何向众人传此真理,教导盲者?如何对那些自称‘行善便不受咒诅’、扬言‘我们非肉体所生?岂不知不义?’的可怜人宣讲?”

救世主答:
“勿视其为真人,乃当视之为兽。兽相残,人亦相攻。因他们爱甜蜜之火、为死亡仆役,必坠深渊远离天国。如他们的父,满怀烈欲,出于邪恶本性堕入苦难,受鞭打迫其退却。无论知与不知,皆不耐而绝望地收翼。因愚行起舞发狂,自以为智,不识其愚,追逐疯狂,毁坏己身。其行占据其思,惟火焚之。”

忧问:
“主啊,我们当如何教导他们?多人与他们为敌,我深以为忧。”

救世主反问:
“你意如何?”

——称为弥赛亚双生子者——答:
“主啊,您最宜赐教,我必倾耳以听。”

救世主曰:
“谨听我言,坚信真理:播种者与接受者皆消散于火与水之中,藏于黑暗坟墓。久后之久,恶树之果显明,受惩于人之唆使、兽之噬咬。”

言:
“主啊,您必能说服我们。我们心知您的道充足,但您之言于世人如荒谬。因世人误解,鲜有能懂者。我们既不为世所重,当如何传道?”

救世主答:
“我实告你:凡听你道而转身嘲笑者,必被交于众力之宰,其必将其从天掷渊,囚于暗狭之处。既不能堕入塔塔洛斯天使所掌深层地狱,亦不能上升,阎王注其苦降。他们不恕且追逼你,交你于塔塔诺斯天使。火随其后,焰笞其体,火花如雨击面。若逃西,遇火;逃南,沸火仍迫。只要他们仍属肉体,便不知逃东方可灭火,直至审判日临方悟。”

———————————————

解读

这段对话是经文中的一个现实且严峻的转折点,它从高深的灵性哲学转向了实际的传道困境和严峻的宇宙法则。理解这段的关键在于把握其 灵性判断” 的视角,而非字面上的道德谴责。

对于完全认同物质肉体、拒绝灵性真理的人,任何言语教导都是无效的。他们已自我选择了一种“兽性”的存在状态,其命运将由宇宙的因果法则(而非个人的道德愤怒)自然裁决。传道者的责任不是强求改变他们,而是坚守真理,并明白拒绝真理者将面临其选择所带来的必然结局。

多默的问题代表了所有真诚求道者和传道者的共同困惑:

教导对象的盲点:他想要帮助的人自称“行善便不受咒诅”,这是一种基于行为主义(我做好事就应得奖赏)的浅薄信仰。他们又扬言“我们非肉体所生?岂不知不义?”,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傲慢(我们就是肉体,世界的规则就是弱肉强食,我们深知其中不义但仍遵从它)。

传道的无力感:多默感到无法用灵性语言突破他们物质化的思维壁垒。

救世主的诊断:灵性意义上的“兽”

救世主的回答严厉而直接,这是一种 灵性上的诊断,而非人格侮辱:

勿视其为真人,乃当视之为兽”:这里的“真人”指的是拥有“灵性意识”和“神性本源”的人。而“兽”指的是完全认同肉体、欲望和物质世界,灵性意识完全沉的存在状态。他们的行为逻辑与动物无异:竞争、掠夺、受本能驱动(“兽相残”)。

爱甜蜜之火、为死亡仆役”:他们热爱的是之前经文中提到的那个带来短暂甜蜜最终却是苦涩的欲望之火。他们服务的不是生命(灵性生命),而是死亡(物质的腐朽与终结)。

自我毁灭的轨迹:他们的命运是自我选择的。出于内在的“邪恶本性”(指偏离源头的、扭曲的本性),他们不断堕入苦难。他们“绝望地收翼”——主动放弃了灵性飞跃的可能,在疯狂中自我毁灭。

结论是:他们的问题不是“不知道”,而是“存在的状态”错了。你无法用一个醒着的人的逻辑去说服一个正在梦游的人。

传道者的责任:播种而非收获

面对多默的忧虑,救世主通过反问引导他自己思考,最终给出的方案是:

谨听我言,坚信真理”:传道者自身的坚定是第一位的。

播种者与接受者皆消散…”:灵性真理的传播(播种)与接收(接受)是一个神圣的过程,其效果不依赖于即时的、可见的世俗反馈。它们如同种子被埋入土中,看似消失无踪(“消散”),实则正在不可见的领域(“黑暗坟墓”)中经历必要的孕育,等待时机成熟,必然按其种类结出果实。

恶树之果显明”:但是,就像种子会结果一样,每一个选择(拒绝真理、选择兽性)也必然会在时间的长河中结出它的果实(恶果)。这个“果”不是来自天主的惩罚,而是宇宙法则的自然显现(“受惩于人之唆使、兽之噬咬”意指被他们自己所选择的暴力、兽性系统所反噬)。

传道者的工作只是“播种”,确保种子是好的(真理)。至于土地是否肥沃,能否结果,何时结果,那是土地自身的选择和宇宙法则的运行,非播种者所能强求。

宇宙法则的严酷性:自我选择的囚笼

救世主最后描述拒绝真理者的结局,其意象是 无处可逃” 和 自我囚禁”

从天掷渊”:从最高的潜能(天)坠落到最低的存在状态(渊)。

暗狭之处”:他们的意识状态变得黑暗而狭窄,无法再感知任何广阔和光明。

既不能堕入…亦不能上升”:这是最可悲的状态——灵性的停滞。他们既无法彻底堕落到底而或许触底反弹,也无法提升。他们被卡在中间,承受最大的痛苦。

火随其后”:他们过去行为(业)所产生的后果(火)如影随形,无论逃往何方(西、南)都无法摆脱。

不知逃东方可灭火”:“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象征光明、源头和救赎。但他们因为完全属于“肉体”,灵性之眼已盲,所以看不到这个唯一的生路。他们被困在自己选择的监狱里,直到他们选择带来的“业”完全消耗殆尽(“直至审判日临”)。“审判日”在此可理解为个人业力完全成熟的时刻。

灵性现实主义:这段经文教导的是一种冷静的“灵性现实主义”。它承认并非所有人都准备好了接受真理,强行传教对双方都是消耗。识别听众的“接收频率”是智慧的一部分。

尊重自由意志:救世主揭示了宇宙法则对自由意志的绝对尊重。人可以选择活得像“兽”,而宇宙法则也会按照“兽”的生存法则来回馈他。这是一种严酷的公正。

传道者的心态调整

从“拯救所有人”的负担中解脱:传道者的责任是清晰、准确地传递信息,而不是为结果负责。

从“被认同”的需求中解脱:必须做好准备,自己的话会被视为“荒谬”,自己会“不为世所重”。

坚信因果法则:要相信真理本身的力量和宇宙的公正法则,而不是依赖即时的反馈和成功。

最终的警告:这是对所有人的深刻警告: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在塑造我们的意识状态,最终将决定我们存在于一个怎样“世界”——是广阔光明的天国,还是黑暗狭窄的深渊。这个“世界”首先是我们内心的状态,然后才是外在的境遇。

————————————————————————


六 警诫与盼望


(
原文)救世主续言:
“不敬神者,你们有祸了!因你们内无盼望,倚靠必不成之事。
受困于肉体指望者,你们有祸了!皆必死亡!你们何时能忘?何时能念不朽亦会凋零?你们的指望是攻掠世界,你们的神是今生!你们玷污己灵!
你们有祸了!因内在之火燃烧你们,因其贪得无厌!
你们有祸了!因火永燃,公然毁你们肉体,暗中撕你们灵魂,且为你们备妥!
你们有祸了!因你们跃入洞穴被俘,你们大笑!在狂笑中欢乐!不觉毁灭,不思处境,不知处黑暗死亡中!反被火醉,满怀辛酸。狂思燃烧,甜蜜囚你们,敌军攻你们!黑暗如光升起,因你们交出自由甘为奴!你们心充满黑暗,头念荒唐之事!你们的光藏云中,伪表欺骗。你们紧抓无望之望,你们心里信什么?岂不知已堕黑暗却自以为在光中?你们灵魂受暗水洗礼!皆行于幻想里!
你们有祸了!因你们居错误中,无视审判之日,蔑视万物之志,沉于敌之奴役。你们不察日月运作,只注目杀戮!
你们有祸了!因你们沉迷女色,行不洁之交!你们有祸了!因你们紧握肉体权能反受其折磨!你们有祸了!因你们持恶魔之力不放!你们有祸了!因你们以火欺己翼!谁能降大雨熄你们心头之火?谁能升日散你们心中黑暗,净浊水污暗?
日月天地灵水将给你们芳香。若阳光不照,他们必凋零毁灭如杂草;若日照,他们必繁盛使葡萄藤窒息。葡萄藤若盛,必卷杂草灌木,蔓延占尽全地。它主导时,反成慷慨。它使周围植物痛苦甚至根除,便自喜。独一葡萄藤铲灭它们使窒息,它们死而归于尘土。”

耶稣续言:
“你们有祸了!因你们不受金科玉律与谆谆教导。你们冲入黑暗,带人入渊。你们日日杀他们,直至其从死亡提升。
你们有福了!因你们有先知之见,不被大石绊倒,避开背道之事。
你们有福了!因你们为无望者哭泣受压,必从一切束缚得释。
要察看并祷告。宁选辛酸之缚而非肉体之缚。你们祷告便得安息,因离辛酸耻辱。你们将识肉体苦楚激情,在完美者中得歇。你们必与王同在,你们在他里面,他在你们里面。从今时直到永远,阿门!”

———————————

解读:

这段经文是整篇文本的强力总结和最终宣告,它以先知般的磅礴气势,交替发出严厉的警诫和光辉的应许,将两条截然不同的生命道路及其终极结局清晰地呈现在听者面前。理解这段的关键在于看到其强烈的对比结构

人生是两条道路的抉择:一条是走向毁灭的“兽性之路”,其特征是沉迷肉体、欲望和虚幻的自我;另一条是通向永生的“灵性之路”,其特征是认识真理、承受短暂的苦楚并在神性中得享安息。每个人都必须做出选择,并承受其选择带来的必然后果。

两条道路的对比

A. 警诫之路:“你们有祸了!”(The Woes)

这一系列“有祸了”是对完全选择“兽性之路”之人的深刻诊断和结局预言。它描绘了一种完全倒错的生活状态。

错误的指望(错误的信仰)

倚靠必不成之事”:指望物质世界能带来永生。

你们的神是今生!”:将物质享受和肉体生命当作终极追求(唯物论)。

紧抓无望之望”:信奉一种虚假的盼望(如“行善便不受咒诅”的交易心态)。

内在的煎熬

内在之火燃烧”:欲望(贪欲、情欲、怒欲)如同内在的火狱,不断焚烧灵魂,永无满足。

心充满黑暗,思想荒唐之事”:内在的混乱、愚蠢和扭曲的思维。

灵魂受暗水洗礼”:整个人的本质都被黑暗浸透。

可怕的错觉

最大的悲剧:“已堕黑暗却自以为在光中”。这是灵性上最致命的状态——自我欺骗。他们以为的欢乐(狂笑)、自由(纵欲)、力量(肉体权能)实则都是囚笼和奴役。

黑暗如光升起”:将邪恶误认为良善,将谎言误认为真理。

交出自由甘为奴”:主动放弃了灵性的自由,选择了欲望的奴役。

必然的结局

归于尘土”:他们的生命如同“杂草”,没有永恒的价值,终将凋零毁灭,归回虚无。

他们被比作被“葡萄藤”窒息铲除的杂草。这里的“葡萄藤”可能象征神国度的真理或法则,它最终会清理一切与之不谐的事物。

B. 盼望之路:“你们有福了!”

与“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为选择另一条道路之人所宣告的“福”。

有福之人的特质

有先见之明:“有先知之见”,能看透表象,预见结局,从而避开陷阱(“不被大石绊倒”)。

有同理心:“为无望者哭泣受压”,与痛苦者同理,而非冷漠或剥削。

有正确的选择:“宁选辛酸之缚而非肉体之缚”。这是密钥。他们宁愿选择灵性修行带来的短暂“辛酸”(如克制欲望的痛苦、被世人误解的孤独),也不选择放纵肉体带来的短暂“甜蜜”及其带来的长远捆绑。

有福之人的实践

察看并祷告”:保持警觉(察看)和与神圣源头的连接(祷告)。

认识肉体苦楚激情”:不逃避而是清醒地认知肉体的局限性和欲望的破坏性。

有福之人的终极归宿:

得安息”:从内心的挣扎和世界的纷扰中彻底解脱。

在完美者中得歇”:在神性(完美者)之中找到最终的归宿和安宁。

与王同在”:与基督(神圣原则的人性)完全合一。

你们在他里面,他在你们里面”:这是神秘的合一境界,表明神性并非外在的拯救者,而是修行者最终达到的内在实相。这是对“认识自我”这一教义的最终呼应:认识真我,即发现内在的神性。

最后的邀请:

这段经文并非仅仅是愤怒的谴责,更是一份急迫的、充满爱的邀请。

谁能降大雨熄你们心头之火?谁能升日散你们心中黑暗?” —— 这些修辞性的问题,答案正是救世主本人及其所代表的真理。这是一个呼召:如果你承认自己正在被火焚烧、被黑暗笼罩,那么答案就在这里。

它用最强烈的对比,迫使听者进行自我审视和抉择:你是要选择那条看似宽广、灯火通明却通向毁灭的“兽性之路”,还是选择那条看似狭窄、需要舍弃却通向永生的“灵性之路”?

它最终将一切归结于内在的王国:“你们在他里面,他在你们里面”。所有的警诫和盼望都指向一个终点:回归你内在的神性本源。所有的“祸”都源于背离这个本源,所有的“福”都源于与它合一。

因此,这段看似严厉的文字,其深层意图是慈悲的:它要用雷鸣般的巨响,惊醒那些在灵性上沉睡和自我欺骗的人,为他们指明最后一条生路。

———————————————————————


七 附注

本文据玛提亚斯所录救主耶稣基督与多默之密谈整理而成,部分段落原文虽有缺失,然皆依其本意补全逻辑,以求贯通。惟愿此篇成为寻求真道者的一盏灯,助人认识自我、超越形躯之限,追随基督之光,归向永恒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