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祢受赞颂》通谕(Laudato Si')是某人关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通谕,旨在呼吁全球关注环境问题,并提倡一种整体生态观,将环境保护与社会正义、经济公平和灵性成长相结合。然而,其中某些观点与天主教传统教义和圣经教导存在冲突。以下是主要的几点:
1. 对受造界的过度拟人化
通谕中多次将地球称为“姊妹”和“母亲”(如前言第1段),这种语言可能被解读为对受造界的过度拟人化,甚至带有泛神论(Pantheism)或自然崇拜的倾向。天主教教义明确区分造物主与受造界,强调天主是超越万有的神,而受造界是天主的工程,不应被神化。《罗马书》1:25警告:“他们将天主的真理变为谎言,去崇拜事奉受造物,以代替造物主。”
2. 生态危机的归因问题
通谕将生态危机归咎于人类对自然的“滥用”和“剥削”(如前言第2段),并强调“人类中心主义”是问题的根源。然而,传统天主教教义认为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罪,尤其是贪婪、骄傲和背离天主的旨意。解决问题的关键应是皈依和悔改,而非仅仅调整经济或技术模式(如第5段提到的“生态皈依”,通谕整体偏向社会政治解决方案)。
3. 对科技和经济的批判过于片面
通谕对现代科技和经济模式提出了严厉批评(如第4、5段),认为它们是生态破坏的主因。然而,天主教传统教导承认科技和经济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可以用于服务公益。问题的核心在于人心的堕落,而非技术本身。《创世纪》1:28赋予人类“治理大地”的使命,包括合理利用资源。
4. 与其他宗教和意识形态的混合
通谕引用了东正教宗主教巴尔多禄茂的言论(第7-9段),并呼吁与“所有善心人士”对话(第3段)。虽然大公对话是教会的使命,但通谕过于强调与其他宗教和世俗生态运动的共同点,模糊了天主教关于救赎和真理的独特性。
5. 对“整体生态”概念的模糊性
通谕提出“整体生态”(integral ecology)的概念(如第10-12段),将环境、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这种框架被用于推动与天主教教义冲突的议程(如人口控制、全球治理等)。传统教导更强调个人的悔改和德行,而非系统性变革。
6. 忽略末世论
天主教教义强调世界的暂时性和终极目标是与天主共融。通谕对地球未来的关注过度世俗化,忽略了“这世界的局面正在逝去”(格前7:31)的教导。
7. 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通谕隐含对自由市场经济的批评(如第5、6段),认为它是生态破坏的根源之一。然而,天主教社会训导承认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是合法的,只要它们服务于公益。通谕未能平衡地看待经济自由与责任。
警醒:
教友们应在忠于圣经和圣传的基础上,谨慎分辨通谕中的风险。真正的生态皈依应以基督为中心,而非以受造界取代天主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