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第一部 第四十九题至第八十九题)
第四十九题 泛论习性之本质
第一节 习性是否为质量
第二节 习性是否为一种个别的品质
第三节 习性是否指向行动
第四节 习性是否必要
第五十题 论习性之主体
第一节 在身体上是否有习性
第二节 灵魂之为习性之主体是按其本质,抑或按其机能
第三节 在感官部分之机能中是否能有习性
第四节 在智能中是否有习性
第五节 在意志中是否有习性
第六节 天使是否有习性
第五十一题 论产生习性之原因
第一节 是否有习性是来自天性
第二节 是否有习性是生于行动
第三节 由一个行动是否能产生习性
第四节 是否有习性是天主灌输给人的
第五十二题 论习性之增长
第一节 习性是否增长
第二节 习性是否以相加之方式增长
第三节 是否任何行动皆使习性增长
第五十三题 论习性之消失与减退
第一节 习性是否能消失
第二节 习性是否能减退
第三节 习性是否单因不用而消失或减退
第五十四题 论习性之区分
第一节 一个机能是否能有许多习性
第二节 习性是否按对象以定区分
第三节 习性是否按善恶以定区分
第四节 一个习性是否由许多习性构成的
第五十五题 论德性之本质
第一节 人的德性是否为习性
第二节 人的德性是否为行动方面之习性
第三节 人的德性是否为善的习性
第四节 德性之定义是否过当
第五十六题 论德性之主体
第一节 灵魂之机能是否为德性之主体
第二节 一个德性是否能在许多机能上
第三节 智性是否能为德性之主体
第四节 愤情及欲情是否为德性之主体
第五节 感官知觉能力是否为德性之主体
第六节 意志是否能为德性之主体
第五十七题 论智力德性之区分
第一节 鉴赏性智力之习性是否为德性
第二节 是否只有三种鉴赏性的智力习性:智能、知识、悟性
第三节 称为技术的智力习性是否为德性
第四节 机智是否为与技术有别之德性
第五节 机智是否为人必要的德性
第六节 谋略、正常审断和特殊审断是否为机智之附带德性
第五十八题 论道德涵养性与智性德性之区分
第一节 是否凡德性皆是道德涵养性的
第二节 道德涵养性德性与智性德性是否有别
第三节 将德性分为道德涵养性的及智性的是否合适
第四节 没有智性德性能否有道德涵养性德性
第五节 没有道德涵养性德性能否有智性德性
第五十九题 论道德涵养性德性与情之关系
第一节 道德涵养性德性是否为情
第二节 道德涵养性德性是否能与情并存
第三节 道德涵养性德性是否能与哀愁并存
第四节 是否凡道德涵养性德性皆是关于情的
第五节 没有情是否能有某种道德涵养性德性
第六十题 论道德涵养性德性彼此之区别
第一节 是否只有一个道德涵养性德性
第二节 关于行动的道德涵养性德性与关于情者是否有别
第三节 关于行动是否只有一个道德涵养性德性
第四节 关于不同的情是否有不同的道德涵养性德性
第五节 道德涵养性德性是否根据情的不同对象以相区别
第六十一题 论枢德或达德
第一节 道德涵养性德性是否应称为达德或主德
第二节 达德是否有四个
第三节 其他德性是否应比这些更为主要
第四节 四达德彼此有无区别
第五节 达德是否宜分为(社会及)政治性的,净化性的,纯净心灵的,及典范性的
第六十二题 论向天主之德
第一节 是否有「向天主之德」
第二节 向天主之德与智性及道德涵养性德性是否有别
第三节 以信德、望德及爱德为向天主之德,是否合适
第四节 是否信德先于望德,望德先于爱德
第六十三题 论德性之原因
第一节 我们的德性是否来自天性
第二节 是否有德性来自行为习惯
第三节 是否有些道德涵养性德性是灌输的
第四节 由行为之习惯产生的德性与灌输的德性是否同类
第六十四题 论德性之中点
第一节 道德涵养性德性是否在于执中
第二节 道德涵养性德性之中点是事物之中点,抑或理性之中点
第三节 智性德性是否在于执中
第四节 向天主之德是否在于执中
第六十五题 论德性之联系
第一节 道德涵养性德性是否彼此有联系
第二节 没有爱德是否能有道德涵养性德性
第三节 没有道德涵养性德性是否能有爱德
第四节 没有爱德是否能有信德及望德
第五节 没有信德及望德是否能有爱德
第六十六题 论德性之等级
第一节 德性是否有大小
第二节 同一主体的一切德性是否都是同等的
第三节 道德涵养性德性是否高于智性德性
第四节 在道德涵养性德性中是否以正义最重要
第五节 智性德性中是否以智慧为最大
第六节 向天主之德是否以爱德最大
第六十七题 论德性在来世之持续
第一节 道德涵养性德性在来世是否留存
第二节 智性德性在来世是否留存
第三节 信德在来世是否留存
第四节 望德在来世之荣褔中是否留存
第五节 在荣褔中是否有属于信德和望德的东西留存
第六节 爱德在来世之荣褔中是否留存
第六十八题 论恩赐
第一节 恩赐与德性是否有别
第二节 恩赐为人之得救是否必要
第三节 圣神之恩赐是否为习性
第四节 七种圣神恩赐之数目是否正确
第五节 圣神之恩赐彼此是否有联系
第六节 在天乡是否留存圣神的恩赐
第七节 恩赐之等级是否按《依撒意亚》的排列
第八节 德性是否优于恩赐
第六十九题 论真福
第一节 真福与德性及恩赐是否有区别
第二节 真福所指之赏报是否属于现世
第三节 真福之数目是否正确
第四节 各真福之赏报是否适当
第七十题 论圣神之果实
第一节 圣神之果实是否为行动
第二节 圣神的果实与真福有无区别
第三节 宗徒所列之果实是否正确
第四节 圣神之果实是否与肉躯之私欲的作用相反
第七十一题 论恶习及罪过本身
第一节 恶习是否与德性相反
第二节 恶习是否与天性相反
第三节 恶习是否比恶行更坏
第四节 罪过能否与德性并存
第五节 罪过是否必有行动
第六节 将罪过定义为「违反永恒法律的欲念及言行」,是否合适
第七十二题 论罪过之分类
第一节 罪过是否按对象分类
第二节 将罪过分为精神性的和肉欲性的是否适当
第三节 罪过是否按原因分类
第四节 将罪过分为对天主的、对自己的和对他人的,是否合理
第五节 罪过按处罚的区分是否构成不同的类别
第六节 妄动与旷职之罪是否不同类别
第七节 将罪过分为心思的、口舌的和行为的,是否合适
第八节 过与不及是否构成罪过之不同的类别
第九节 罪过是否因情况不同而分类
第七十三题 论罪过彼此之比较
第一节 罪过是否皆相牵连
第二节 罪过是否皆相等
第三节 罪过之轻重是否因对象而异
第四节 罪过之轻重是否因其所反对之德性的高低而异
第五节 肉欲方面的罪过是否比精神方面的罪过轻
第六节 罪过之轻重是否看罪过之原因
第七节 情况是否加重罪过
第八节 罪过是否因害处大而加重
第九节 罪过是否因所冒犯者之身分而加重
第十节 犯罪者的优异是否加重罪过
第七十四题 论罪过之主体
第一节 意志是否为罪过之主体
第二节 是否只有意志为罪过之主体
第三节 感官嗜欲是否能有罪
第四节 在感官嗜欲上是否能有死罪
第五节 理性上是否能有罪过
第六节 理性上是否有姑息性快乐之罪过
第七节 同意行动之罪过是否在高级理性
第八节 同意于快乐是否为死罪
第九节 就其指导低级能力而言,高级理性是否能有小罪
第十节 高级理性在本身方面是否能有小罪
第七十五题 泛论罪过之原因
第一节 罪过是否有原因
第二节 罪过是否有内在之原因
第三节 罪过是否有外在之原因
第四节 罪过是否为罪过之原因
第七十六题 论罪过之各别原因
第一节 愚昧是否能为罪过之原因
第二节 愚昧是否为罪过
第三节 愚昧是否完全免除罪过
第四节 愚昧是否减轻罪过
第七十七题 论罪过在感官嗜欲方面的原因
第一节 意志是否受感官嗜欲之情的推动
第二节 理性能否为情所胜而背叛其知识
第三节 由情而来之罪过是否应称为由软弱而来之罪过
第四节 爱己之情是否为一切罪过之根源
第五节 是否可以说「肉身的贪欲,眼目的贪欲,以及人生的骄奢」是罪过之原因
第六节 情是否减轻罪过
第七节 情是否完全脱除罪过
第八节 由情而来之罪过是否能为死罪
第七十八题 论恶意为罪过之原因
第一节 是否有人由于恶意而犯罪
第二节 由于习性而犯罪者,是否是由于恶意而犯罪
第三节 由于恶意而犯罪者,是否是由于习性而犯罪
第四节 由于恶意而犯罪者,其罪是否重于由于情而犯罪者
第七十九题 论罪过之外在原因:首论天主方面的原因
第一节 天主是否为罪过之原因
第二节 罪过之行动是否来自天主
第三节 天主是否为昏眛及心硬之原因
第四节 昏昧与心硬是否常有益于本人之得救
第八十题 论魔鬼方面的罪过之原因
第一节 魔鬼是否直接为人犯罪的原因
第二节 魔鬼是否能在内部挑动人犯罪
第三节 魔鬼是否能强迫人犯罪
第四节 是否所有罪过皆来自魔鬼的挑动
第八十一题 论在人方面的罪过之原因
第一节 原祖之第一个罪是否以出生关系流传给后代
第二节 原祖或别的祖先的其他罪过,是否传给后代子孙
第三节 原祖的罪是否因血统关系传给所有的人
第四节 若以奇迹用人之肉身形成人,是否也染有原罪
第五节 若厄娃犯罪而亚当不犯罪,后代子孙是否会染原罪
第八十二题 论原罪之本质
第一节 原罪是否为习性
第二节 在一人身上是否有许多原罪
第三节 原罪是否为不当欲望或贪欲
第四节 是否每人的原罪皆相等
第八十三题 论原罪之主体
第一节 原罪是否主要是在肉身上,而不是在灵魂上
第二节 原罪是否首先在灵魂之本体上,而非在其机能上
第三节 原罪是否污染意志先于其他机能
第四节 上述机能是否比其他机能受的污染更重
第八十四题 就一罪为另一罪之原因论罪过之原因
第一节 贪婪是否为一切罪过之根源
第二节 骄傲是否为一切罪过之开端
第三节 除了骄傲和吝啬外,是否有其他个别罪恶应被视为罪宗
第四节 罪宗列为七个是否合理
第八十五题 论罪过之效果:首论对天性之善的破坏
第一节 罪过是否减少天性之善
第二节 人性之善是否能全部被罪过消灭
第三节 将软弱、愚昧、恶意和贪欲视为罪过加给天性的创伤,是否合宜
第四节 状态、美丽及次序之缺欠,是否为罪过之效果
第五节 死亡及身体上的其他缺点是否为罪过之效果
第六节 死亡及其他缺点对人是否为自然的
第八十六题 论罪过之污染
第一节 罪过是否在灵魂上产生污点
第二节 犯罪行为过后污点是否仍然存留在灵魂上
第八十七题 论应受之处罚
第一节 应受之处罚是否为罪过之效果
第二节 罪过是否能为罪过之处罚
第三节 是否有的罪过应受永罚
第四节 是否有的罪过应受无限量的处罚
第五节 罪过是否皆应受永远之处罚
第六节 解除罪过后是否仍留有处罚
第七节 处罚是否皆是因了罪过
第八节 人是否能因了他人的罪过受罚
第八十八题 论小罪和死罪
第一节 区分小罪与死罪是否相宜
第二节 死罪与小罪是否有本类上的差别
第三节 小罪是否为死罪之准备
第四节 小罪是否能变成死罪
第五节 情况是否能使小罪变为死罪
第六节 死罪是否能变成小罪
第八十九题 论小罪本身
第一节 小罪是否使灵魂有污点
第二节 用木、草、禾楷来指小罪是否合理
第三节 人在纯真状态时是否能犯小罪
第四节 善的或恶的天使是否能犯小罪
第五节 教外人感官嗜欲的原始冲动是否为死罪
第六节 是否有人只有原罪和小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