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第二部 第一题至第二十二题)
第二集第二部前言
第二集第二部简介
第一题 论信德的对象
第一节 信德的对象是否为第一真理
第二节 信德的对象是否是按命题方式陈述的合成事物
第三节 假的事物可否成为信德的对象
第四节 信德的对象是否可以是一些看见的事物
第五节 信德的事物是否可以成为知识的对象
第六节 应信的事物是否应分为某些条文
第七节 信德的条文是否随时增加
第八节 信德条文的数目是否适当
第九节 将信德条文编在一篇信经里是否适宜
第十节 教宗是否有权编制信经
第二题 论信德的内心行为
第一节 相信是否就是赞同地思想
第二节 将信德行为分为信赖天主、信天主和信仰天主是否适当
第三节 为得救是否必须相信一些超出自然理性之上的事物
第四节 是否必须相信那些可用自然理性证明的事物
第五节 人是否必须明显地相信一些事物
第六节 是否人人都同样必须明显地相信
第七节 为得救是否人人都必须明显地相信基督的奥迹
第八节 为得救是否必须明显地相信天主三位一体
第九节 相信是否有功劳
第十节 支持我们信德的理性理由,是否减少信德的功劳
第三题 论信德的外表行为
第一节 明认信德是不是一个信德的行为
第二节 为得救是否必须明认信德
第四题 论信德的德性
第一节 「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实体,是未见之事的确证」,信德的这个定义是否恰当
第二节 信德是否归属于理智
第三节 爱德是不是信德的形式
第四节 是否不成形的信德可以变为成形的,或成形的信德可以变为不成形的
第五节 信德是不是一种德性
第六节 信德是不是单一不分的
第七节 信德是不是诸德之首
第八节 信德是否比知识以及其他理智之德更为确实
第五题 论有信德者
第一节 天使或人在其原始状态下是否曾有信德
第二节 魔鬼是否有信德
第三节 一个不相信一条信理的异端派人士,对于其他的信理是否还能有不成形的信德
第四节 一个人的信德是否可以大于另一个人的信德
第六题 论信德的原因
第一节 信德是否由天主灌输给人
第二节 不成形的信德是否也是天主的一种恩赐
第七题 论信德的效果
第一节 畏惧是不是信德的一种效果
第二节 净化心灵是不是信德的一种效果
第八题 论聪敏之恩赐
第一节 聪敏是不是圣神的一种恩赐
第二节 聪敏之恩赐是否能与信德同时并存
第三节 聪敏之恩赐只是鉴赏性的,抑或也是实践性的
第四节 是否所有在恩宠状态下的人,都有聪敏之恩赐
第五节 没有圣化恩宠的人是否也有聪敏之恩赐
第六节 聪敏之恩赐是否与其他恩赐不同
第七节 「心里洁净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此真褔第六端是否与聪敏之恩赐相配
第八节 圣神果实中之信德是否与聪敏之恩赐相配
第九题 论明达之恩赐
第一节 明达是不是一种恩赐
第二节 明达之恩赐是否关于天主之事物
第三节 明达之恩赐是否是实践的知识
第四节 「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安慰。」此真褔是否与明达之恩赐相配
第十题 总论不信
第一节 不信是不是罪
第二节 不信是否以理智为其主体
第三节 不信是不是最大的罪
第四节 是否不信者每一个行为都是罪
第五节 是否有多种不同的不信
第六节 外邦人或外教人的不信,是否重于其他各种的不信
第七节 是否应该与不信者公开辩论
第八节 是否应该强使不信者接受信德
第九节 是否可与不信者来往
第十节 不信者对信徒是否有统治或管辖权
第十一节 不信者的宗教仪式是否应予容许
第十二节 犹太教徒以及其他不信者的幼小子女,是否应该相反他们父母的意思而给他们付洗
第十一题 论异端
第一节 异端是不是一种不信
第二节 异端是否真与信德的事物有关
第三节 是否应该容忍异端教徒
第四节 教会是否应该接纳回头改过的异端教徒
第十二题 论背弃信德
第一节 背弃信德是否属于不信
第二节 君王是否因背弃信德而丧失对属下的统治权,致使属下不再有义务服从他
第十三题 总论亵渎之罪
第一节 亵渎是否相反明认信德
第二节 亵渎是否常是死罪
第三节 亵渎之罪是不是最大的罪
第四节 受永罚者是否犯亵渎之罪
第十四题 论亵渎圣神
第一节 反对圣神的罪是否与源自某种恶意的罪相同
第二节 将反对圣神的罪分为六种是否适当
第三节 反对圣神的罪是否能被赦免
第四节 人是否能不犯其他的罪,而首先犯反对圣神的罪
第十五题 论心智的盲瞽与感觉的迟钝
第一节 心智盲瞽是不是罪
第二节 感觉迟钝是不是与心智盲瞽不同
第三节 心智的盲瞽与感觉的迟钝是否来自肉欲的罪
第十六题 论有关信德、明达和聪敏的诫命
第一节 在旧约法律里是否应该含有关于信德的诫命
第二节 在旧约法律里是否适当地制订了有关明达和聪敏的诫命
第十七题 论望德
第一节 希望是不是一种德性
第二节 永褔是不是望德固有的对象
第三节 一个人是否能够希望别人得到永褔
第四节 人是否可合法地寄望于人
第五节 望德是不是向天主之德
第六节 望德是不是异于其他向天主之德的德性
第七节 望德是否先于信德
第八节 爱德是否先于望德
第十八题 论望德的主体
第一节 望德是否以意志为主体
第二节 享永褔者是否有望德
第三节 受永罚者是否有望德
第四节 世途旅人的望德是否有确定性
第十九题 论敬畏之恩赐
第一节 天主是否能受人畏惧
第二节 将畏惧分为孝爱的、初步的、奴隶的、世俗的,是否适当
第三节 世俗的畏惧是否常是不好的
第四节 奴隶的畏惧是否是善的
第五节 奴隶的畏惧与孝爱的畏惧,本质上是否相同
第六节 奴隶的畏惧是否能与爱德兼容并存
第七节 畏惧是不是智慧的开始
第八节 初步的畏惧与孝爱的畏惧,本质上是否不同
第九节 畏惧是不是圣神的恩赐
第十节 是否爱德长则畏惧消
第十一节 在天乡是否还有畏惧
第十二节 神贫是不是与敬畏的恩赐相配的真褔
第二十题 论失望
第一节 失望是不是罪
第二节 是否能没有不信而有失望
第三节 失望是不是最大的罪
第四节 失望是否来自沮丧
第二十一题 论妄望
第一节 妄望所依恃的是天主,抑或是自己的能力
第二节 妄望是不是罪
第三节 妄望是否相反敬畏甚于相反望德
第四节 妄望是否来自虚荣
第二十二题 论关于望德和敬畏的诫命
第一节 是否应有关于望德的诫命
第二节 是否应有关于敬畏或畏惧的诫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