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耶稣在热纳布里附近的另一处农舍过夜,再次以芥子为喻讲道。农舍的主人向主诉苦,说他的邻居长期侵占他的田地,屡次侵犯他的权益。耶稣便随主人来到田间,让他指出所受的损失。由于这情况已持续多时,造成的损害不小,主人抱怨说拿这个侵占者毫无办法。
耶稣问他:"你和你的家人是否仍有足够的粮食度日?"主人回答说是的,他的生活还算宽裕。主便对他说:"既然如此,你其实并未失去什么,因为严格说来,世上没有什么是真正属于我们的。只要足够维持生计,便是富足。"主又劝田地的主人当以更大的宽容对待那贪心的邻人,满足他对世俗之物的渴求。凡人为和睦而甘心舍弃的,在天父的国里必得百倍的赏报。
至于那个霸占田地的邻人,若按世俗的眼光看,他或许觉得自己做得对,但耶稣说:"贪婪的人虽暂时得利,却失去了灵魂的平安。唯有以善胜恶,方能赢得真正的产业——天国的福分。"
那贪心的邻人,既然他的国度属于这世俗,自然要竭力增加地上的财富。但在耶稣的国度里,他将一无所有。耶稣对田主说:"你倒该向这邻人学习'聚财'的功夫——不过要用来积攒天上的产业。"
主又以河流为喻:河水冲刷此岸,却将泥沙堆积在对岸。这训诲与"不义管家"的比喻相似,都是要人明白:世人处世的精明与贪财的手段,正可作我们处理神修事务的借鉴。祂将世间的浮财与天上的宝藏两相对照,令人豁然开朗。
这番道理中有些地方在我看来略显晦涩,但对当时的犹太人而言,因着他们的观念、宗教背景和思维方式,一切都显得清晰明了。在他们眼中,万事万物都蕴含着象征意义。耶稣的教导如同种子落在他们心田,虽然此刻尚未完全领悟,但终将在恩宠的滋润下结出果实。
就在这附近,有一块田地,里头有若瑟井。主借着刚才那件事,给我们讲起旧约中一个相似的故事。
"你们记得亚巴郎和罗特的事吗?"主温和地说,"亚巴郎主动让给罗特的土地,比罗特所求的还要多得多。"主接着问他们:"你们可知道罗特的后代如今何在?而亚巴郎不是重获了全部的产业吗?"
"我们不该效法亚巴郎的榜样吗?天主应许给他的国度,他不是确实得到了吗?不过,这个地上的国度只是天主神国的预像。罗特与亚巴郎相争,正是世人彼此争斗的写照。"
主引用圣经上的话,详细讲述了这段往事。他的声音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清晰:"但人应当像亚巴郎那样,以追求天主的国为目标。凡为和睦而舍弃的,在天父那里必得百倍的赏报。"
那时,我也看见那不义的农夫带着他的同伙站在远处,沉默地听着主的训诲。他早已吩咐他的朋友,要不时用各种刁钻的问题打断耶稣。其中一人高声问道:“祢这样讲道,究竟要持续到什么时候?最终又能成就什么呢?”
主的回答却充满智慧,使他们捉摸不透。祂的话大致是这样的: “对某些人来说,我的宣讲似乎太长;但对另一些人,却还太短。”祂接着用比喻讲论收割、播种、打谷、分辨莠子和好麦子,以及那赐人永生的生命之粮。
那接待耶稣的善良农夫,以谦卑的心聆听主的教导。他不再控告他的仇人,后来甚至将全部家产献给了初兴的教会,他的儿子们也跟随了门徒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