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救世主对说:
“兄弟,趁你尚在世间,请听我言。我将揭示你心中所思所问。
你既被称为我的‘双生子’与‘真同伴’,就当审视自己,认清你是谁、如何存活于世、又将成何等人。你既为我兄弟,却未识己之本相。我知你已明白,因你已知晓我即真理之知识。
你与我同行时虽未全然领悟,但实则已知:你必被称为‘认识自我者’。人若不识己,则一无所知;人若识己,则洞悉万物奥秘。兄弟,你已看清使人蒙昧、令人跌倒之源。”
对主说:
“恳求您解答我于您升天前所问之事。待我得知隐藏奥秘,便可向他人传讲。于我而言,向人昭示真理实非易事。”
救世主答:
“若可见之事已令你困惑,何以聆听不可见之事?若世间显明之真理尚难借你彰显,又如何展现那不可见、属高等救赎的奥秘?你何以被称为‘劳动者’?因你仍是学徒,未达圆满之境,未悟高深之理。”
———————————
解读
1. 救世主对多默的启示(认识自我的召唤)
身份与责任:救世主首先确立多默的特殊身份——“双生子”与“真同伴”。这并非指生理上的双胞胎,而是灵性上的同位与合一,意味着多默拥有与救世主同等的灵性本质和潜力。正因为拥有如此高的身份,他“未识己之本相”的问题才显得尤为突出。
认知的层次:救世主指出多默的一种状态:“你与我同行时虽未全然领悟,但实则已知”。这是一种 “知”与“悟”的区分。“知”是头脑上的、知识上的了解(他知道耶稣是真理);“悟”是心灵上的、体验上的全然领悟(他尚未完全体验到自己也同样是真理的化身)。他的任务就是将“知”转化为“悟”。
重要教义:随后救世主说出了这段最著名的箴言:
“人若不识己,则一无所知;人若识己,则洞悉万物奥秘。”
“不识己,则一无所知”:如果一个人不认识自己真正的神性本质,那么他对外部世界的一切知识都是表面的、虚幻的、无意义的。他所知的只是幻象(可见世界),而非实相(不可见世界)。
“识己,则洞悉万物奥秘”:一旦认识了内在的“真我”(即神性),他就与万物的本源连接在了一起。因为万物的创造源于同一个神圣源头,认识了自己,也就理解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和终极真理。内在的微观宇宙与外在的宏观宇宙是统一的。
2. 多默的困惑与请求(求道者的困境)
多默的回应代表了一个真诚但尚未成熟的求道者的普遍困境:
渴望获得更高奥秘:他希望得到关于“不可见世界”的答案(隐藏的奥秘),以便去教导他人。
传道的困难:他感到无力,因为向沉溺于物质世界(“可见之事”)的人们传达属灵真理(“不可见之事”)非常困难。
3. 救世主的回应(指出根本错误)
救世主的回答直接指出了多默思维上的根本性错误和逻辑悖论:
由内而外的次序:救世主的逻辑是,你必须先解决内在的问题,才能处理外在的问题。
“若可见之事已令你困惑,何以聆听不可见之事?”:意思是,如果你连这个相对简单的、物质世界的表象(可见之事)都还没看透,, 你怎么可能去理解和传达那更精微、更复杂的属灵实相(不可见之事)呢?
“劳动者”与“学徒”的比喻:多默被称为“劳动者”,可能意味着他已在努力工作(传道、修行),但救世主指出他仍是个“学徒”。这强调了一个关键点:灵性的成长有次第之分。在没有完成“认识自我”这个最根本、最基础的功课之前,急于去传授高等奥秘是徒劳的,因为自身的容器(修行境界)还未准备好,无法真正承载和展现这些真理。他的“困难”恰恰源于自身修炼的不足,而非外人的愚钝。
可以把这段话理解为一个关于“镜子”的教导:
普通人:只看到镜中的影像(可见世界),并认为那就是全部,为此喜怒哀乐,这是“蒙昧”。
多默:知道了镜子本身的存在(知道有真理),但仍然专注于研究影像,并想告诉别人影像不是真的,这让他感到无力。
救世主的指点:不要再盯着影像了!你要转身去认识那个“能看”的本人(认识自我)。一旦你真正认识了那个照镜子的人(真我),你就会立刻明白,所有影像都是虚幻的投射,你也就自然“洞悉了万物(影像世界)的奥秘”。届时,你无需多言,你的存在本身就能展现真理。
简而言之,救世主是在告诉多默(和所有读者):不要向外寻求答案,所有的奥秘都藏在你的内心。真正的传道不是去说服别人,而是自身达成圆满后,真理自然透过你显现。
认识自己,是认识天主的起点。通过省察自己的软弱、罪过,才人体验到对救赎的需要;通过发现自己对真理、爱和永恒的渴望,人才发现了天主在自己灵魂内留下的“印记”。正如圣奥斯定所说:“愿我认识你,愿我认识我自己。” 认识自我与认识天主是相辅相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