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沙厄尔郊区北面的半山腰上,有一片景色宜人的花园,站在这里可以眺望海湾的壮丽风光。再往高处去,就能看见森德维亚的水塘和沼泽,以及一个半小时路程外的"水城"里贝纳特。里贝纳特比米沙厄尔更靠近海岸——米沙厄尔离海大约两小时路程,而海水在这里弯入陆地。德巴色特在基雄河东边五小时路程处,纳匝肋则需要七小时。耶稣与门徒们在园中散步时,讲了一个比喻:有个渔夫出海打鱼,收获了五百七十条鱼。祂说,一个好渔夫若在坏水里寻见了宝贵的鱼,必会小心地将它们移入净水中——就像当年厄里亚以盐净化苦泉、叫人得饮活水;他会从凶险的水域中救出那些好鱼,免得被恶鱼吞吃,并且要为它们预备新的水、新的家,叫它们在那里得平安、能繁衍。耶稣在比喻中也提到那些因自以为是而没有跟随船主、最终在沙洲遇险的人。跟随耶稣的塞浦路斯人听到祂说起将鱼从坏水搬到好水的辛苦工作,都忍不住流下泪来1。耶稣清楚而明确地说到"五百七十条好鱼"2得救的数目,并表示这确实值得所付出的一切辛劳。
(译注1:他们流泪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渔夫工作的“辛苦”,而是因为这个比喻直接触及了他们的身份、处境和感受到耶稣所付出的爱和代价,以及耶稣为他们所做的工。
译注2: 根据真福艾曼丽修女的神视记载,这“五百七十条好鱼”特指耶稣在整个塞浦路斯岛上所收获的灵魂的具体数目——即在祂此次传教之旅中,因信从祂而皈依的犹太人(可能也包括一些外邦人)的总数。
因此,耶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
肯定成果:祂明确地告诉门徒和塞浦路斯人,他们在此次传教中的劳苦没有白费,已经有了非常具体和丰硕的成果——“五百七十”个灵魂得救了。
值得付出:尽管过程艰辛(如同渔夫艰苦的工作),但为了拯救这“五百七十”个灵魂,一切代价都是值得的。这是对祂自己、对门徒、也是对所有为此次旅程付出之人的极大安慰和鼓励。
神圣的记数:这个数字表明,耶稣清楚地知道每一个信靠祂的人,每一个灵魂在祂眼中都无比珍贵,都有确切的数算。
耶稣在用一个精妙的比喻总结祂在塞浦路斯的整个事工。塞浦路斯人流泪是因为他们就是比喻中的“鱼”,切身感受到了耶稣拯救之爱的艰辛与温暖;而“五百七十”这个数字则是祂事工果效的庄严宣告,证明所有的付出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耶稣向肋未人谈起塞浦路斯的情况,他们为有犹太人从那里过来而感到高兴。也有许多人从仆托肋买赶来,正要经过这条路。大家商讨了需要采取的措施。耶稣提到那里存在的危险,肋未人于是担忧地问:那里的外邦人会不会变得太强大,以致形成威胁?耶稣通过暗示将临于整个地区的审判、自己将要面对的危险,以及耶路撒冷要受的惩罚,来回应他们。听的人不明白祂为什么还要回耶路撒冷。但祂说,在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前,还有许多事要做。
那位来自奥尔尼托波利的叙罗腓尼基妇人托门徒带来一些串在一起的小金条和金片。她打算派一艘船到塞浦路斯,好帮助墨尔库里亚离开那座岛。
应肋未人的邀请,耶稣陪他们前往米沙厄尔——这是一座很古老的城,四周有墙和塔楼,一些外邦人住在塔里。依撒伯尔曾和她的父亲在这里长住过,她父亲当时担任肋未的职分,匝加利亚也曾到过米沙厄尔。依撒伯尔出生在离米沙厄尔两小时路程、厄斯德隆平原上的一座僻静农舍里。这产业原本是她父母的,后来由她继承。她五岁进入圣殿,离开圣殿后曾回到米沙厄尔住过一段时日,之后又在她出生的房子里住了一些日子,才前往犹地亚匝加利亚的家。耶稣谈起她和若翰,并用含义深远的话强调若翰是默西亚的前驱,以致听的人不难猜出祂自己是谁。
在城里,耶稣和肋未人一起去几户人家探望并治愈病人。患者中有孩子,也有几个瘸腿的成年人。他们向耶稣伸出缠着亚麻布带的手。耶稣还到西默盎家里看望他,然后去会堂主持安息日的结束礼仪。妇女们站在离讲师座位不远的一座高台上。耶稣的讲道围绕着赎罪祭和三松的事迹。祂回顾了三松的主要经历,称他是一位一生充满预言的圣人。耶稣说,三松并没有完全失去力量,因为他保留了足够的力量做补赎。他把外邦人的庙宇拉倒压在自己身上,是出于天主特别的启示。
犹达斯——他一向热心张罗事务——和托玛斯——他的家族在港口拥有木筏,本地人都认得他们——带着几位门徒先行前往赫法,为即将从塞浦路斯来的同胞安排住宿和其他所需。
与此同时,耶稣带着十来个门徒,包括沙托宁,前往肋未城塔纳赫。祂在那里受到会堂长老的接待。此地的法利塞人虽未公开与耶稣为敌,却心思狡猾,不断在祂的话里寻找可指摘之处。他们用含糊的言辞说祂必会探望病人,并问祂是否愿意同样施恩于一个曾在葛法翁、如今正被重病折磨的人。他们暗忖耶稣会拒绝,因为那人在葛法翁时曾是激烈反对耶稣的人之一。他们以为那人如今的怪症——不停打嗝呕吐,上身抽搐不止,日渐消瘦——是对他过往行为的报应。这人约三四十岁,有妻有子。耶稣前去探望时,温和地问他是否相信自己能帮助他。这可怜人因过去的所作所为深感羞愧,低头答道:“主啊,我信!”于是耶稣一手按他的头,一手抚他的胸,为他祈祷,并吩咐他起来进食。那人当即起身,与妻子和孩子一同流泪感谢耶稣。耶稣对他们说了许多安慰鼓励的话,却只字未提他从前如何反对自己。那晚,法利塞人在会堂里见到痊愈的这人,彻底断了与耶稣争辩的念头。耶稣教导关于先知的预言如何应验,洗者若翰是默西亚的前驱,并阐明了默西亚本身的使命。祂的话含义深远,听的人都不难猜出祂指的是谁。
从会堂出来,耶稣来到一间木匠作坊——若瑟当年从白冷逃亡后最初曾在此工作。这是一个有十几人制作木器的地方,工人们住在院子周围的简陋小屋中。若瑟工作过的作坊现已由他师父的后人经营,他们自己不再亲手做工,而是雇用穷人来操作。产品大多是薄板、木条、格栅和格子架,多数用船运出。当地仍流传着“先知的父亲曾在此做工”的说法,但他们已不清楚那是不是纳匝肋的若瑟。我当时心想:“如果这些人在这短短时间内就已所知甚少,也难怪我们所知的更是有限。”耶稣在作坊旁的院子里教导众人,以热爱劳动和警惕贪图利益为主题。
离开塔纳赫,耶稣前往息雍——一座位于大博尔山西侧两小时路程的破败老城。它地势较高,有古老的城堡和会堂,附近住着一些法利塞人。城下基雄河岸的防御工事后面,有一片房屋,环境潮湿闷热,极不健康。高墙挡住视野,这里的居民仿佛活在别人的阴影下,终日受压、苦不堪言。耶稣在会堂教导时,直言指责法利塞人将重担强加于人而自己却不伸手,痛斥他们压迫近人、贪恋权位。祂也谈到默西亚,说祂的到来将完全不同于人们所想象的模样。耶稣来息雍,是为安慰那些受欺压的穷人。祂走进他们低矮、狭窄、昏暗的巷区,在破旧的棚屋中治愈了好几位贫病交加的人,他们多数患痛风或瘫痪。原来法利塞人把所有的病人都赶到了这个难以呼吸到新鲜空气的悲惨角落。耶稣和门徒们将随身带的亚麻布和其他衣料分送给了这些可怜人。
耶稣和门徒从那里走了约一个半小时,来到纳因。几位门徒和那位曾被耶稣从死亡中唤回的纳因青年,早已在城外的井边迎候祂。此时耶稣身边约有十二门徒,但没有其他宗徒。从耶路撒冷来的门徒也陪同几位圣妇到了这里,其他在纳匝肋与玛利亚共度五旬节的圣妇,则在返回途中特意留在纳因等候耶稣。祂下榻在纳因为祂预备的客栈——原属于那位寡妇的一所房子里。刚到不久,祂就去探望她。家中的妇女们蒙着面纱来到内院门廊,跪伏在祂脚前。耶稣慈祥地问候她们,随她们进入客厅。除了寡妇,在场还有五位妇女:玛尔大、玛达肋纳、韦罗尼加、约安纳·叔撒和叔法尼特。她们坐在大厅尽头一种类似矮榻的台座上,盘腿倚着垫子和毯子。座位略高,足以露出支撑的脚。妇女们起初静默不语,直到耶稣对她们说话,她们才依次开口。她们讲述耶路撒冷的近况,告诉耶稣黑落德为祂设下的陷阱。她们讲得越发激动,于是耶稣抬起手来,温和地劝诫她们不要过多忧虑世俗之事,也不要轻易论断他人。接着,祂向她们谈起塞浦路斯的一切,谈到那些归向真理的人,并以充满慈爱的话提到撒拉米的那位罗马总督。当妇女们表示他也最好离开该岛时,耶稣坚定地说:“不。他应当留在原地,为众多灵魂服务,直至我的使命达成。将来必有人接替他的职责,而他也必成为团体中堪当信任的弟兄。”
玛达肋纳和叔法尼特的容颜已不复往日光彩。她们面色苍白,身形消瘦,一双眼睛因时常流泪而泛红。玛尔大却依然精力充沛,处理起事务来言语敏捷。约安纳·叔撒是位高挑苍白的女子,虽显憔悴却行动有力,神态庄重中透着干练。韦罗尼加的举止令人想起圣佳琳,她坦率果决,眉宇间透着一股勇气。
每当这些圣妇相聚,总是一边勤恳地缝纫,一边为团体准备各样物品。这些精心制作的物件,有的被分送到她们照管的客栈,有的则收存在储藏室里。宗徒和门徒们常从这里取用所需,也用来周济穷苦人。若没有特别的活计,她们就为贫寒的会堂缝制衣物。出行时,她们通常带着侍女随行照料。这些侍女或在前引路,或在后跟随,用皮袋和系在腰带上的囊兜携带各种材料。她们身着紧身上衣和短袍,利落朴实。当圣妇需要在某地长住时,侍女们会先行返回,在沿途的客栈等候。韦罗尼加的侍女3跟随她多年,甚至耶稣去世后仍忠心陪伴。
译注3:(侍女是韦罗尼加家庭的一部分。她的长期服务,证明了韦罗尼加本人是耶稣团体的忠实支持者和资助者。她不仅自己跟随耶稣,她的整个家庭(包括仆役)都投入到这项事业中。侍女在耶稣离世后仍在服务,说明韦罗尼加对耶稣的追随是全身心的、持久的,并不因耶稣的死亡而终止。侍女的忠诚,从侧面反映了女主人的忠诚。)
安息日,耶稣进入会堂后,与门徒一同站在访客通常所处的位置,而不是直接坐上象征权威的教师座位。但在欢迎和祈祷仪式后,拉比们还是恳请祂上前教导,在展开的经卷前诵读。这天的经文讲述了肋未人的事工、民众的怨言、天主赐下的鹌鹑和米黎盎所受的责罚;还读了先知匝加利亚关于外邦人蒙召和默西亚的预言。耶稣的讲道带着严肃。祂说,在默西亚的国里,外邦人要取代那些心硬的犹太人的位置。谈到默西亚时,祂说人们必认不出祂,因为祂完全不同于世人的想象。法利塞人中有三个特别傲慢的,他们曾在葛法翁的议会供职。耶稣在塔纳赫治愈那位法利塞人,使他们极为不满,他们说这不过是耶稣为讨好当地人的手段。他们劝耶稣安分些,不要以治病扰乱安息日,他们甚至讥讽道:“你不如打道回府,何必在此滋生事端?”耶稣却从容而坚定地回应:“我必须完成父所托付的使命,奔走四方传播真道,直到我的时辰圆满来临。”在纳因,法利塞人没有款待耶稣。他们满心怨愤,因为耶稣的教导和慈心吸引了所有贫苦、伤心和单纯的人,而他们自己的严苛却让人远离。
那时节,纳因的风光格外怡人。安息日,耶稣与门徒一同行走,以恳切而信任的话向他们透露自己的未来。祂嘱咐他们要持守忠信,因为前头有巨大的苦难和迫害等着祂。祂说,不要因祂而跌倒。祂决不撇下他们,他们也不可放弃祂,即使祂将遭遇的对待会考验他们的信心。门徒们听得流下泪来。他们来到寡妇玛洛尼的花园,圣妇们也聚到那里。耶稣向他们讲述玛肋普那些夫妻和好的美事,特别提到曾与祂一同用餐、现已决定迁往巴勒斯坦的那对夫妇。祂也提到墨尔库里亚的计划:她将先与另一位正准备离开奥尔尼托波利斯的叙罗腓尼基妇人会合,一同前往革苏尔,再从那里继续她们的旅程。此时,已有许多人离开了塞浦路斯,不久之后,其中一批人将在约培上岸。
耶稣和门徒们走出花园,正要前往会堂完成安息日的礼仪,却见路上摆着几副担架,上面躺着虚弱的病人。他们一看见耶稣,就努力伸出手来,低声哀求。耶稣停下脚步,一个个抚摸他们,治愈了他们的病痛。祂就这样边走边行医治,直到会堂门口——那里还躺着好些被人用床抬来的患者。其中有个痛风病人,全身肿得厉害;还有几个是上次耶稣路过时没有医治的,因为那时他们的信心还不纯净。耶稣当时留下他们继续受苦,是为叫他们在苦难中学会谦卑,最终能以真心祈求痊愈。
法利塞人看见这情形,气得脸色发青——因为他们早就四处说耶稣根本没有治病的能力。他们扯着嗓子喊叫,指责耶稣亵渎安息日。但耶稣仿佛没有听见,仍然安静地医治,直到第七个病人康复起身。
耶稣转过身来,对愤怒的法利塞人说:“难道安息日禁止行善吗?你们自己安息日不吃饭、不穿衣吗?治好这些人,不正是圣化这日子?难道安息日反倒该对受苦的人闭目塞听?你们整周欺压寡妇、孤儿和穷人,夺走他们最后一口粮食,安息日却继续霸占骗来的财物,不肯放手——这难道是律法的精神?”祂直视他们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你们以会堂的名义搜刮穷人,其实会堂早已什么都不缺。你们不但让律法成了他们的重担,现在连他们求医治、得恩宠的机会也要剥夺;而你们自己,却坐在安息日的宴席上,吃喝着从穷人血汗中榨取来的东西。”
法利塞人全都哑口无言,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众人这才默默进了会堂。
他们故意把经卷捧到耶稣面前,请祂讲解——实则是想找话柄陷害祂。当耶稣说到默西亚时代将有大批外邦人归向天主,他们便阴阳怪气地问:“你不是刚去了塞浦路斯吗?难道就是为了把外邦人带回来?”耶稣却不受干扰,继续谈起什一捐献的问题,指责有些人只会把重担压给别人,自己连一根指头都不肯动。当时正值五旬节到帐棚节之间,各地正往圣殿运送什一之物;在偏远的乡村如这里,是由肋未人负责收取。但有些法利塞人却趁机强征暴敛,中饱私囊。耶稣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这些勾当。法利塞人恼羞成怒,一出会堂就愤愤地抱怨起来。
之后,耶稣带着几个门徒往基雄河谷边的山地走去。他们朝东北方向一路前行,到了里孟——一个座落在山坡上的小村庄,那里有一所肋未人管理的学堂。几位老师特地出来迎接耶稣,祂就在学堂前的空地上,给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讲起了梅瑟律法中最基本的诫命。许多在纳因听过道的人也聚了过来。耶稣没有像对大人那样谈论眼前的危机,而是用孩子们能懂的话,耐心地讲解每个人该怎样爱人、守约、敬拜天主。
里孟其实只有沿着山坡排列的一长串房屋,居民大多是种果树的园丁和照管葡萄的农人,他们把收获的果子拿到纳因去卖,也常去那儿帮工。
从里孟再往前走,耶稣登上了大博尔山的东侧。有几位刚在村里收完什一捐献的肋未人也陪着走了一段。大约三个小时后,他们到了贝特肋罕——这地方在达贝肋特城东边,几乎已成废墟,只剩一排破旧的房屋,住着穷苦的农户。耶稣挨家探望,在低矮的土屋里安慰愁苦的人,并医治了他们的病。
离开贝特肋罕,耶稣又走了四个小时的路程,穿过葛法翁井所在的山谷,终于在暮色中到了阿匝诺特。祂在这里有一处安静的住处。才进门,就看见从葛法翁来的几位朋友正等着祂:雅依洛和他的小女儿、那个曾经失明后被耶稣治好的葛法翁人、患血漏病的厄奴厄的几位女亲戚,还有曾经情不自禁呼喊“怀祢的胎是有福的!”的丽亚。妇女们纷纷揭下面纱,跪在耶稣脚前,祂一一扶起她们,降福她们。每个人眼中都闪着泪光,能再见到主,她们欢喜得说不出话来。雅依洛的女儿完全变了样——不仅活泼健康,更显得虔诚庄重,眼神明亮。那一晚,耶稣陪着大家说话,直到夜深。
第二天,祂动身前往达玛。在城外,有若瑟家一位亲戚帮祂打理的住处。拉匝禄和两位从耶路撒冷来的门徒早已在那里等候。原来拉匝禄为了处理玛达肋纳的地产(包括田地和房屋)已经在此待了八天——目前只变卖了她留下的家具和杂物。耶稣一见到拉匝禄,就上前拥抱了他——这是祂极少给予的待遇,通常只留给年长的宗徒和亲密的门徒;对其他人,祂一般是伸手祝福。耶稣和拉匝禄谈起那些从塞浦路斯同来或即将跟来的弟兄,商量该怎么安顿他们。这时我听说雅各伯(次席)和达陡要去革苏尔,迎接并陪伴即将到来的七位外邦哲学家。耶稣对拉匝禄格外信任,两人一起散步了很久。拉匝禄身材高大,举止庄重温和,总是从容不迫,就连平常待人接物也带着一种沉静的气质。他头发乌黑,相貌与若瑟有些相似,但更严肃,轮廓也更分明。若瑟则是金发,整个人从内到外都透着一种罕见的温柔、善良与体贴。
耶稣带着拉匝禄、门徒们,还有客栈管家和他即将成为门徒的儿子,从达玛向东走了近两个时辰,来到葛法翁百夫长族洛巴贝尔的庄子里。村庄静静地坐落在石质山峦的南坡,这座山如同臂弯般怀抱着葛法翁山谷,山坡上铺满了百夫长自家的葡萄园和果树林。就在这片土地上,耶稣向朴实的雇工和农人们讲起了默西亚和即将来临的天国。祂一一数说先知预言的征兆,告诉他们这些怎样都应验了;祂劝人悔改,语气恳切,又说默西亚并不会像犹太人想象的那样降临——只有心灵谦卑、真心痛悔的人,才能认出祂来。祂还说,默西亚的道理要藉许多人的口传开,如同古时藉众先知说话一样。
有人领来几个被哑魔压身、满面愁苦的人。耶稣用指头蘸湿唾沫,轻放在他们舌下,吩咐邪魔离开。我看见有人昏倒在地,不久便清醒过来,完全痊愈;也有人身体剧烈抽搐,片刻之后就恢复如初,行动自如。众人无不感激涕零,同声赞美天主。事后,耶稣独自沿着小路,走向葛法翁谷东边约三刻路程的圣母玛利亚的家。
圣妇们已从纳因抄近路先到了,正陪在圣母身边。她们没有特意出门迎接,圣母玛利亚也没有急着去见儿子。耶稣洗净手、整好衣袍,才走进那间用帷幔隔出几个小室的大房间。圣母玛利亚蒙着纱,谦卑地微低着头,等耶稣先伸出手,她才缓缓递上自己的手。耶稣庄重而慈祥地向母亲请安。其他妇女蒙纱静立在后方,站成半圆。我曾见过耶稣单独与母亲在一起时,为安慰鼓励她,会把母亲搂在怀中轻声交谈。但自耶稣外出传教,圣母玛利亚以全然顺服的心朝拜祂的天主性,又以温柔的爱呵护祂的人性——在深切的敬拜中满含一位母亲无法割舍的深情。她的举止总是高雅圣洁,却又不失难以言表的朴素。如今她不再主动拥抱祂,只在祂伸手时,才轻轻回应。
过不多时,我看见耶稣和圣母玛利亚两人对坐用餐。中间隔着一张矮桌,耶稣斜倚一侧,玛利亚端坐另一侧。桌上摆着鱼、饼、蜂蜜、点心和两只小壶。其他圣妇们三三两两留在帷幔隔出的小间里,或在偏厅照应门徒用餐——他们中有些是这些妇女的亲戚。耶稣轻声向圣母讲述塞浦路斯的见闻和那里归化的灵魂。圣母静静听着,面露欣慰,却不多问,言语间满是一位母亲对儿子即将面临危险的深深牵挂。耶稣温柔地安慰她,说祂必会完成使命,直到回到父家的那一刻。
注:文中引用圣经出处在《圣经·旧约》的 《肋未纪》(Leviticus)第8至12章和《匝加利亚先知书》(Zechariah)第2章10节和第4章8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