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和门徒们快到约旦河边的贝塔巴辣时,只见人山人海早已聚在那里。整个地方人山人海,百姓们在树荫下、草棚边搭起临时的歇脚处。成群结队的母亲们带着大大小小的孩子,有的怀里还抱着吃奶的婴儿,一路排着队前来。当她们沿着宽街上前迎接耶稣时,走在前头的门徒见耶稣已经因接连祝福而十分疲惫,就想拦下这些妇孺,态度甚至有些急躁。但耶稣止住了他们,温和地吩咐让众人按次序站好。
街道一侧,孩子们按男女分开,排成五行长队,后一排挨着前一排,女孩远比男孩要多。抱着婴儿的母亲们安静地站在第五排后面。街道另一边是其他百姓,他们依次从后排轮换到前排。耶稣从第一排孩子开始,伸手抚在他们头上,一一祝福。祂轻轻抚摸一些孩子的头顶,按手在一些孩子胸前;有些被祂揽入怀中拥抱,有些被祂指作众人的榜样。祂教导他们、劝勉他们、鼓励他们,降福给他们。祝福完一排,祂就走到街对面,在成年人中间劝慰教导,甚至举出一些孩子作例子。接着祂又祝福下一排孩子,再像之前一样回到群众中——这时前排的人已经换成了原本站在后面的。祂就这样不厌其烦地来回行走,直到最后一排的婴儿也都领受了祂慈爱的触摸和祝福。凡被耶稣祝福的孩子,内心都领受了一份恩宠,后来都成了基督徒。这一次,耶稣祝福的孩子肯定超过一千,因为人群接连几天不断涌来。祂一直忙碌不停,却始终庄重、温和、充满慈怜,眉宇间带着一丝隐约的忧伤,令人动容。祂有时就在路边教导,有时被人拉进屋里——甚至有人扯住祂的衣襟。祂讲了许多比喻,既开启智慧人的心,也照亮单纯的人,并提醒那些蒙恩多的人,应当像祂一样,把从天主所得的一切感恩地献回。
圣妇中,韦罗尼加、玛尔大、玛达肋纳和玛丽亚·撒罗默已经启程去了耶路撒冷。我看见玛丽亚·撒罗默带着儿子若望和次雅各伯来到耶稣跟前,求祂答应让这两个儿子一个坐在祂右边,一个坐在左边。耶路撒冷的法利塞人曾派使者来此,但他们中许多人听了道就皈依留下;另一些人气忿忿地回去,却在半路上醒悟过来,后来也跟随了耶稣。
耶稣和门徒离开贝塔巴辣时,路上有人恳求祂去一处住着十个癞病人的房子。门徒们怕沾染不洁,就先往南边走,打算在一棵树下等祂。癞病人们浑身疮痍,裹着外衣躺在屋中僻静处。耶稣吩咐他们做一些事,我仿佛记得祂还伸手触摸了其中一人,之后才离开。后来,这些病人三三两两被带到屋旁的小水池边,在水槽中洗净了身体,之后他们就能到司祭那里,证明自己已经洁净了。
耶稣又走进另一栋带四方庭院的建筑,两边各有带顶的拱廊,一边躺着患病和瘸腿的男人,另一边则是受苦的妇女。床铺合缝地嵌进地面的凹槽里,整齐地排成一行行。院子中间另有一条带顶的过道,直通到做饭和洗衣的地方。病人躺卧的廊子与中道之间,是一片片小草地。耶稣在这里又治好了一些人。正当祂继续前行,我看见一个刚被治好的癞病人跟在后面高声赞美祂。耶稣转过身,那人就俯伏在地感谢祂。再往前走,许多母亲带着孩子前来迎接,耶稣也一一为他们祝福。
耶稣和门徒离开贝塔巴辣后,取道右侧经过玛革洛和米德扬城。他们再次靠近约旦河,绕贝塔巴辣而行,穿过偏僻地带迂回走向耶里哥。一路上,之前被派出去传教的门徒陆续回到耶稣身边,向祂禀报一切所作所为。祂用比喻教导他们,其中我只记得这样的话:“一个人如果只在嘴上宣称自己贞洁,却在生活中放纵肉体的私欲,那么他的“贞洁”就是虚假的,他的行为是自相矛盾的。这就像用干柴灭火一样,不仅无效,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糟。” 祂呼吁的是表里如一、在生活细节上实践信仰的真实与真诚。
这时,从耶里哥来了两兄弟到耶稣跟前。他们为分家产的事闹得不愉快:一个想留在本地,另一个却打算远走他乡。其中一个提议说,既然耶稣的名声传遍四方,就请祂为他们平分家产,所以他们特地来找祂。但耶稣拒绝了,说这不是祂该过管的事。连若望也对祂说这是善举,伯多禄也在一旁帮腔,耶稣却回答:“我来到世上,不是为了分配属世的财物,而是为分施属天的恩宠。”随后,趁着聚集的群众越来越多,祂向大家讲了一番长长的劝诫。但门徒们那时还不完全明白祂的话——他们尚未领受圣神,所以心里仍盼望着一个属地的王国。
又有一群群的妇女带着孩子来见耶稣,求祂给孩子降福。门徒们因为刚才法利塞人的威胁而感到不安,想避免场面混乱,就试着拦阻这些母亲——因为他们负责维持秩序。但耶稣却吩咐他们:“让孩子们到我跟前来吧。他们需要我的祝福,好使他们将来也成为我的门徒。”于是祂祝福了许多还在吃奶的婴儿和十岁上下的孩童。有些孩子这次没有蒙受祝福,但他们后来又来了。
就在耶里哥城外——四周环绕着花园、草坪和别墅——耶稣和跟随的人遇见了一大群从各地来的百姓。他们带着病人聚在一起,病人躺在棚子和帐篷下的担架上。他们一直等待着耶稣,这时候就从四面八方围住了祂和门徒。匝凯是税吏长中的一位,住在城外,他早已站在耶稣必经的路边。因为个子矮,被人群挡住,他就爬上一棵无花果树,好看清耶稣。耶稣抬头望见树上的他,说道:“匝凯,快下来吧!今天就住在你家里。”匝凯急忙下树,谦卑地向耶稣鞠躬,十分感动,立刻赶回家去准备迎接这位尊贵的客人。其实当耶稣说“住在你家”时,是指要进入他的心;因为那天耶稣实际是进了耶里哥城,并没有去匝凯的家里。
到了城门口,耶稣发现并没有人聚集欢迎祂,因为百姓出于对法利塞人的惧怕,都静静待在家里。在离城一段距离处聚集的那些人,都是从外乡来的,为求耶稣解决他们各样的困难。祂治好了一个瞎子和一个聋哑人,但也打发走了一些人。祂特别祝福了那些吃奶的婴儿,并告诉宗徒:“人应当从小就把孩子奉献给我,凡这样蒙福的,必会跟随我。”在被耶稣打发走的人中,有一个患血漏病的妇人。她几天前就来了,一心要求耶稣医治。我听见耶稣对门徒说:“那不肯坚持祈祷的人,就是没有诚意,也没有真信心。”
安息日开始后,耶稣带着宗徒和门徒进了城里的会堂,之后去了客店。祂和宗徒们在露天的饭厅吃饭,门徒们则在走廊下进餐。吃的有小圆饼、蜂蜜和水果。他们站着吃,耶稣一边用餐一边教导,讲述比喻。每三位宗徒共用一个杯子,但耶稣自己用单独的一杯。那个两次被拒绝的妇人又来求耶稣医治她的女儿,却和之前一样没有如愿,因为她心意不诚——她一直在耶里哥的法利塞人中间打听耶路撒冷那边对耶稣的议论。
匝凯也在这个时候来到耶稣面前。那些新近跟随的门徒已经在私下抱怨,觉得耶稣不该主动跟那名声不好的税吏讲话,甚至还要住到他家去——特别是匝凯,让他们感到非常不满。有些人还跟匝凯有亲戚关系,他们都以他长期做税吏、至今不肯悔改为耻。匝凯走近门徒们吃饭的大厅,但没有人愿意接待他,也没有人请他一起用餐。于是耶稣主动走出大厅,招手请匝凯进来,亲自给他递上食物和饮料。
第二天,耶稣又来到会堂,请法利塞人给祂让出位置,因为祂要宣读和讲解安息日的经课。他们激烈地争论起来,但最终没能拦阻祂。耶稣痛斥贪恋钱财的行为,并治好了一个被人抬到会堂门口的瘫子。安息日一过,耶稣就带着宗徒去了耶里哥城外的匝凯家,没有其他门徒跟随。那个一心为女儿求医治的妇人又跟着耶稣出了城,往匝凯家的方向去。耶稣把手按在她身上,解脱她心中的执念,对她说:“回去吧,你的女儿已经好了。”用餐的时候,席上有蜂蜜、水果和一只羔羊。匝凯在桌边伺候,但每当耶稣开口讲话,他就停下手中的事,恭敬地聆听。耶稣讲了葡萄园里无花果树的比喻:三年不结果子,园丁为它求情,再宽容一年。讲这个比喻的时候,耶稣把宗徒比作葡萄园,把自己比作园主,把匝凯比作那棵无花果树。到现在已经三年,匝凯的亲戚都已放弃税吏的职业,跟随了耶稣,而他却一直做到现在,因此格外被门徒们轻视。但耶稣从树上叫他下来的那一刻,早已把仁慈的目光投向他。耶稣又谈到那些光长叶子、却不结果实的树,说:“叶子是外在的行为,虽然沙沙作响很是热闹,却很快凋落,留不下任何善的种子;只有果实才是内在真实的信心与行动,能生生不息,让生命存留在果核之中。”我仿佛明白,耶稣叫匝凯从树上下来,正是要他离开喧嚷的人群;匝凯就像一颗成熟的果子,终于从三年未结果的枝头被摘了下来。耶稣也谈到那些忠心的仆人,他们专心等候主人归来,不让任何喧闹声盖过主人的叩门声。
那些自称贞洁、却只按口味吃喝的人(指在生活中放纵肉体的私欲的人),好比拿干柴去灭火。”另一个比喻是关于十二宗徒的未来。耶稣说:“现在你们依附我,是因眼下过得不错”——但他们不明白这是指当时所享的平安与美好的教导。“到了紧要关头,”祂接着说,“你们行事就不一样了。就连那些被我如爱衣般披在身上的人,也要脱下这外衣逃去。”这话是指若望在革责玛尼园中的事。
在约旦河边一个小镇,有个妇人求耶稣医治她满身溃烂的女儿。耶稣答应派一个门徒去,但她坚持要祂亲自去,耶稣却没有答应。快到耶里哥时,那妇人又赶来哀求,说她已照耶稣吩咐放弃了一切。但耶稣仍然没有应允。她的孩子原是犯罪的果子,耶稣指出她一个过错(看来只是小过),而她已在这事上执著多年。祂对她说,除非摆脱这过错,否则不要再来到祂面前。随后我看见那妇人匆匆穿过门徒中间,向耶里哥跑去。
就在快要进城时,四个耶路撒冷来的法利塞人上前警告祂勿入城内,以免黑落德下毒手。他们不是为耶稣着想,而是因听见祂行的许多奇迹,就害怕起来。耶稣回答说:“你们去告诉黑落德那只狐狸:你看,我今天明天驱魔治病,第三天就要完毕。”其中两个法利塞人当下皈依,跟随了耶稣,另外两个却怒气冲冲返回了耶路撒冷。
耶稣像是最后一次踏足耶里哥,要将祂如泉水般丰沛的爱,全然倾注在这片土地上。祂差遣宗徒和门徒两人一队,前往那些祂自己不再经过的乡间村落传扬福音。在耶里哥城中,祂挨家挨户探访,在会堂里、街市上,向络绎不绝的群众讲道。罪人和税吏团团围绕祂,在祂行经的路上,躺满了低声哀求的病人。祂不曾停歇,一边教导,一边治愈,神情始终恳切、温柔而安宁。
门徒们却满心不安,因为耶稣毫不避讳,将自己显露在法利塞人的阴谋之中——几乎有上百名从各地聚集而来的法利塞人正暗中谋算陷害祂,甚至派人前往耶里哥冷商议如何捉拿祂。宗徒们也暗自忧惧,觉得耶稣太过坦率,仿佛自陷险境。有一次,我见耶稣被人群层层围住,其中还有特意抬来的病人,苦苦求援,而门徒却远远站在外边。
那位患血漏的妇人先前多次被拒,如今已叫人把她抬到与赦罪礼仪相关的洁礼池旁。之后,她匍匐爬向耶稣,轻轻触摸了祂衣袍的穗边。耶稣立刻站住,转身望向她,就在那一刻,她痊愈了。妇人站起身来,满心感恩,康复地回到了城中家里。耶稣随即教导众人要坚持祈祷、不可放弃恳求。我想到那些好心人何等慈善,不辞辛劳抬着她一路跟随主,还央求门徒透露耶稣的去向,为她占一个好位置。因为她的病被视为不洁,不能随意安歇,像这样求医已有八天之久。
耶稣即将离开耶里哥之前,伯大尼的信使前来面见门徒,说玛尔大和玛达肋纳殷切盼望祂快去,因为拉匝禄病得很重。但耶稣没有转往伯大尼,却走向耶里哥北边的一座小村。那里也聚集了大批群众,许多病人、瞎子、瘸子正殷殷等候祂。两个瞎子各由两人搀扶,坐在路旁。耶稣经过时,他们放声呼求医治。有人威吓他们安静,他们却紧跟耶稣一路呼喊:“达味之子,可怜我们吧!”耶稣转过身来,吩咐人领他们上前,亲手触摸他们的眼睛。他们立刻看见,就跟随了祂。
治愈这些瞎子,以及早先在耶里哥城门口复明的人,引起了极大的回响。法利塞人展开查问,盘询其中一位得愈者和他的父亲。门徒则切望耶稣前往伯大尼的拉匝禄家,因那里较为安宁,少有搅扰。他们确实有些不满,但耶稣仍继续医治许多人。祂在毁谤、攻击与迫害之中,显得何等温柔宽容!当门徒想劝祂转念,祂只报以庄重而慈祥的微笑。
随后,祂转向撒玛黎雅的方向前行。离大路旁一座小村百步远,搭着一顶帐棚,里面躺着十个癞病人。耶稣经过时,他们出来呼求援助。耶稣停下脚步,门徒却继续往前走。癞病人全身裹着外衣,尽力快步或缓步上前,围站在耶稣四周。祂一 一触摸他们,吩咐他们去请司祭查验,随即转身离去。其中一位撒玛黎雅人最为敏捷,与两位门徒同行一路,其余的人则分走别道。他们并非立时痊愈;虽能行走,但要约莫一个时辰后才完全洁净。
此后不久,一位来自大路右边的牧羊村的父亲迎上耶稣——他的小村离大路只一刻钟路程——恳求耶稣前去,因他的小女儿已经死了。耶稣立刻随他同行。路上,那位痊愈的撒玛黎雅人因完全康复,急忙赶回,俯伏在耶稣脚前感谢恩典。耶稣说:“得洁净的不是十个人吗?那九个人在哪里?除了这个外邦人,就没有人回来归光荣于天主吗?”于是对他说:“起来,去吧!你的信德救了你。”这人后来成了门徒。当时伯多禄、若望和长雅各伯正与耶稣在一起。
小女孩年约七岁,已死去四天。耶稣一手按她的头,一手抚她的心口,举目向天祈祷,孩子就活了过来。耶稣告诉宗徒,他们也要因祂的名行这样的事。女孩的父亲信心坚定,满心信赖地等候耶稣到来。他妻子原要他送信给耶稣,但他满怀盼望,直等到祂亲临。不久之后,他转让家业;妻子在耶稣去世后也过世了,他便成为门徒,名声显赫。那复活的小女孩后来也十分虔诚。
耶稣接着去探访散居在远方的牧人小屋,治愈其中许多病人。祂沿着山区走向赫贝龙的方向,挨户看望。在一处正在庆祝婚宴的牧人家里,我看见祂与伯多禄单独在一起。新婚夫妇在会堂行完礼仪后,在亲友的簇拥下,他们头戴花冠、身披彩纱,如同被华美的篷罩荫庇着荣耀归来。一队头戴彩绒花环、弹奏诗琴的小女孩在前引路,衣着鲜艳、同样奏乐的男孩们跟在队尾。一位从耶里哥来的司祭也在场。
大家进门时,又惊又喜地见到耶稣。祂吩咐不必中断婚庆,免得有人心中不快。宾客们举起小杯饮酒。新娘随妇女们退入内室,孩子们在她面前欢舞嬉戏。之后,新郎新娘进入一间静室见耶稣。祂再次以右手握住他们双手,降福他们紧握的手,教导他们婚姻不可分离以及守贞的价值。随后,祂与伯多禄和司祭斜倚用餐,由新郎在旁伺候。但司祭因上座被耶稣和宗徒这些外客所占而愠怒,很快便离席而去。我还见他找了些法利塞人过来,后来他们突然出现质询主。激烈争论中,有一个人甚至扯下耶稣肩头的外氅,但耶稣始终平静如水。他们既无法伤祂,也不能胜祂,只得退去。
耶稣满怀着深沉的爱,在这户牧人家中停留了许久。新娘的父母和几位前来问候的老牧人,正是当年祂降生之夜,在白冷马槽旁朝拜过祂的人。他们一见到祂,便眼含热泪,用最朴实的乡音说起那个圣夜的情景,向祂表达深埋心底的敬意;年轻人也纷纷上前,转述从祖辈那里听来的往事。他们还搀来几位年迈体弱、无法行走的老人,又带来几个生病的孩子,耶稣伸出手,一个一个地治愈了他们。祂温和地嘱咐那对新婚的夫妇:“在我离开以后,你们要去找我的宗徒,受洗、受教,做我的门徒。”走遍了那么多地方,我从未见过耶稣像在这些纯朴的牧人中间那样——面容发光,眼中满是喜乐。所有在祂幼年时就敬拜过祂的人,后来都蒙受了恩宠,成为基督徒。
之后,耶稣转向南行,朝着犹塔方向的山区走去。婚宴上的宾客组成欢送的行列,一路相伴。此时有六位宗徒随行在祂身边,其中包括安德肋。路上,祂遇见许多浑身肿胀、不能行走的孩子,都伸手治好了他们。这一带的居民心肠比较硬。当耶稣走进山间一座小村庄,径直进入会堂正要教导时,司祭们却出来阻拦,还派人叫来帮手;但最终,他们不得不让出讲席。民众欢喜地簇拥着,聆听祂讲话。门徒们见耶稣时常提及自己即将面临的终局,都盼祂能回一趟纳匝肋老家。但祂心里牵挂的,是这地方善良的人——愿他们在自己所剩无几的时间里多得恩惠,因此并没有转去纳匝肋。祂教导说:“没有人能事奉两个主人”,又说祂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意思是把善从恶之中分别出来。祂就这样耐心地为门徒解明了这些话的真义。
注:
1. 圣路加福音 13:32
2. 西克莫无花果树(法老无花果),在巴勒斯坦十分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