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耶稣和同伴们动身离开,朝着东北方向穿过加得支派的土地。我听见耶稣向众人说明接下来的路程。祂仔细吩咐宗徒和门徒,要他们暂时与祂分开,并明确指示哪些地方可以去传教、哪些地方不宜去,以及日后要在哪里与祂会合。祂说,自己将要踏上一段不寻常的旅程:下一个安息日,祂要在伟大的科罗载因度过,接着去贝特赛达,再从那里向南行,进入玛革洛和米德扬一带。之后,祂要前往当年哈加尔遗弃依市玛耳¹、雅各伯立起石头²的地方,然后向东绕过死海,一直走到默基瑟德在亚巴郎以前献祭的旧址。如今那里还有一座小圣堂,偶尔举行敬礼,用红石砌成,墙上生着青苔。耶稣还提到,祂打算再去埃及的赫里奥波里——祂童年曾经住过的地方。那里有些善良的人,小时候跟祂一块玩耍过,至今还没有完全忘记祂。他们常常彼此询问:“那孩子后来去了哪里?”却不敢相信如今被人们纷纷谈论的那一位,就是他们记忆中那个安静的孩子。
祂说,祂要从另一边返回,经过赫贝龙和约沙法特山谷,重走若翰为祂授洗之处,再穿越祂曾经受过试探的旷野。祂明确说,这一去大约要三个月,并嘱咐门徒们在这段时期结束后,到息哈尔附近的雅各伯井与祂会合——当然,也可能更早,当祂经过犹太地区回来的路上,他们就能相见。祂用很长的时间谆谆教导他们,特别叮嘱他们在祂离开期间应当怎样行使命。我至今还记得祂的话:“凡不接待你们的,你们离开那地方时,要把脚上的尘土踩下去。”
玛窦暂时回了自己的家。他是有家室的人,妻子是一位十分贤德的女子。自从玛窦蒙召跟随耶稣,他们二人就一直清贞自守。他要在本乡传道,并且默默承受从前那些朋友对他的轻视。
在伟大的科罗载因,耶稣在安息日进了会堂教导众人。伯多禄、安德肋和斐理伯跟在祂身边。将近中午,有一个从葛法翁来的人,一直等着耶稣,这时上前对祂说:他的儿子已经病得快要死了,求主亲自去医治他。但耶稣却温和地告诉他:“回去吧,你的儿子已经好了。”那时还有许多人围在耶稣身边,有些是本地人,有些从远道而来,有的是为治病,有的是为求安慰。祂当场帮助了一些人,也对另一些人许下日后再相助的诺言。
安息日傍晚,耶稣在会堂外辞别众人,就同几位宗徒一起往约旦河流进大湖的河口走去,打算渡到对岸。渡口其实还在上游,所以他们得绕一段远路。他们用的是一种木筏,用一根根粗木交错叠成栅栏的样子。中间有个高起来的台子,上面放着一个像笼子又像半只桶的容器,是不进水的,用来搁行李。筏夫用长竹竿撑着筏子移动。这一段约旦河岸并不高,河中央好像还有几处小沙洲。我看见主和三位宗徒趁着月色一路前行。
按照巴勒斯坦这一带城邑的习俗,贝特赛达的城外搭着一座长棚,旅客进城之前,通常在这里整衣、抖去尘土,也常有人帮他们洗脚。主和宗徒到来的时候,也是这样受了接待。之后他们到了安德肋的家,一起用餐,吃的是蜂蜜、烤饼和葡萄。安德肋已经成了家,他的房子不算小,带着院子,四面有墙,坐落在城边。伯多禄和斐理伯陪着耶稣,安德肋则提前一步回家准备。吃饭的时候,一共有十二个人在场。快结束时,还有六位妇女进来,安静听耶稣讲道。
第二天,耶稣和三位宗徒离开贝特赛达。出城之前,他们先在一间存放各种渔具的屋子里停留了一会儿。那里聚集了不少人,耶稣就给他们讲了一番道理。之后,他们正式启程,沿着约旦河往上游走,在比昨天渡口更上游的地方过桥,穿过东加里肋亚,向着巴商之地前进。
在约旦河对岸有一片土地,地上铺着细白的沙子和晶莹的小石子。几位门徒正坐在一座敞开的牧人棚下,等候主的到来。他们还带着三个年轻人,身材修长,面容清瘦。等待的时候,门徒们采了些黄绿色的浆果,个头像无花果那样大,还有一种小黄苹果,有的长在矮丛中,有的挂在高枝上——他们拿砍下的枝条轻轻敲落果子。
耶稣和三位宗徒所走的那条小路,荒草蔓生,看得出很少有人经过。果树在路的上空交织成荫,小路静静向前延伸。枝叶在空中彼此连接,搭成一条天然的廊道。宗徒们随手摘了些果子揣进衣兜,但耶稣没有吃。祂连夜翻山越岭赶来,一身风尘。那些等候的门徒一看见祂,就迎上前去。他们围在祂身边问安,恭敬中带着亲切,却没有伸手相触。
牧棚前横放着一根又宽又长的方木,耶稣和众人就像用餐时那样,自然地斜倚在木头四周,每人面前摆着一份刚摘的野果。他们还带来几个小壶,里面盛着清甜的饮品。远处可以望见一座城,城后青山连绵。我想这地方该是古时阿摩黎人居住过的区域。
从这里,小路渐渐转向低处。我看见耶稣和同伴们走了一整天,日落时分,来到一个零零落落的小村。村口路旁有一家客店,行旅们刚进去,就引来一群好奇的村民围拢上来。他们虽不太听说过耶稣的事,却大多心地纯朴、待人憨厚。耶稣就为他们讲了善牧的比喻。之后他们又走了一程,投宿在另一家客店,用饭歇息。
主告诉门徒,祂打算只带那三位年轻人同行,准备经过迦勒底、乌尔——亚巴郎的故乡,再穿过阿拉伯去往埃及。祂吩咐门徒们分散在这附近,教导这一带的居民;“至于我,”祂说,“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停止施教。”最后,祂再次叮嘱他们:三个月后,大家在息哈尔附近的雅各伯井畔重聚。那时,我在门徒当中认出了西默盎、克莱斐和撒图尔尼。
天刚破晓,耶稣就与宗徒和门徒们一一握手告别。祂只带着那三位年轻人上路,令众人深感不安。这些少年约十六到十八岁,与犹太人很不同:身形更修长矫健,穿着长袍,待耶稣如同孩子侍奉父亲般亲切周到。每逢遇到溪水,他们就为祂洗脚;路上常常跑开,又带着小花、果子、浆果或小树枝回来。耶稣以极深的慈爱教导他们,用比喻向他们讲解至今发生的一切。
这些少年的父母属于曼索家族,当年随三王朝圣的商队来到巴勒斯坦;商队返乡时,他们留在牧人山谷的牧人中,后来皈依犹太信仰,娶了牧人的女儿为妻,在撒玛黎雅和耶里哥之间得到了一些草场。最年轻的少年名叫厄勒孟齐尔,后来被称为赫尔马斯,就是当年耶稣在雅各伯井与撒玛黎雅妇人谈话后,应他母亲祈求在息哈尔附近治愈的那个男孩。第二个叫色拉或息拉,最年长的叫厄里乌得,领洗时取名西里西乌。他们也被称为“秘密的门徒”,后来曾与多默、若望和保禄同工。厄勒孟齐尔还将这次旅程的经历记录了下来。
此行中,耶稣身穿一件棕褐色的长衣,针织或编织而成,衣褶宽松垂落;外面罩着一件细白羊毛的长袍,袖口宽大,用一条与睡时裹头巾相同材宽带束腰。耶稣比宗徒们都高,无论行走或站立,祂卓然仁爱的圣容,凌越于众人之上。祂步伐稳健,身姿挺拔,不胖不瘦,体形尊贵而康健,肩宽胸阔,长途跋涉使祂肌肉结实,却毫无劳苦之态。
离开宗徒后,耶稣和少年们一路东行,地势渐高,穿过白沙地和香柏树、枣树林,对面就是加拉得山脉。耶稣打算在前方最后一座犹太城里度过即将到来的安息日,我记得那城名叫刻达尔。路上,他们以野果和浆果充饥。少年们背着装有饼卷的行囊、盛着饮料的壶和手杖。主有时随手折一根树枝当手杖,用一会又放下。祂赤脚穿着凉鞋,步履从容。夜晚,他们就投宿在偏僻人家,与淳朴的乡民同住。耶稣没有显露身份,却常用善牧等比喻教导众人。人们问起纳匝肋的耶稣,祂并不说那就是自己,反而询问他们的工作和生计,以致他们以为祂是来寻找好牧场的游牧人——这在犹太地很常见。在这些地方,我没有见祂行过治愈或奇迹。次日清晨,他们继续赶路,距刻达尔可能还有几里路。这城建在高地上,背后群山连绵。亚巴郎的故乡在这个方向的东北远处,而三圣王的土地则在东南方。
有些门徒已返回家乡,有些分散在乡间教导。耶里哥的匝凯曾陪伴他们一程,之后回家变卖所有,周济穷人,与妻子(此后以贞洁相守)迁往他处。主曾告诉门徒,要过九周才再与他们相聚。
拉匝禄复活的事,在耶里哥冷掀起巨大的波澜。耶稣却在这时悄然离开,好让人们的目光暂时从祂身上移开;而这奇迹的真实,也促使许多人心里转向信仰。当耶稣再回来时,祂消瘦了不少。因为没有宗徒同行,这趟旅程并没有被记录下来;也许连宗徒们也不完全清楚祂究竟到过哪些地方。就我记忆所及,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条路。
耶稣带着三位年轻的同伴,继续向东南方向走去。他们多半选择偏僻的小径,夜晚就和前一夜一样,借宿在牧人地区的孤寂人家。这里的人心地善良、性情淳朴。他们以惊奇的目光望着耶稣,却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祂。祂为他们讲了许多在犹太地方常用的比喻,他们听得满心欢喜。但这一次,祂没有治病,也没有降福。当有人问起纳匝肋的耶稣时,祂就谈起那些舍弃一切跟随祂的人,又用比喻把其中的道理讲明。当地人都以为,祂只是一位来寻找牧场或羊群的牧人。
注:
1. 贝尔舍巴,位于巴勒斯坦南部。
2. 创世纪 46:1, 4;26: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