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贤王一听说耶稣快要到了,就隆重准备迎接:他们把树木绑结成有顶的廊道,还搭起了凯旋门,用鲜花、果子、各种装饰和挂毯布置起来。他们派了七个人,身穿金色刺绣的白色长袍,头戴装饰着金线和高大羽毛的头巾,前往牧人居住的地区迎接耶稣,向他表示欢迎。耶稣当着他们的面教导众人,称赞那些心地虔诚、虽然不认识真神却满怀敬仰的外邦人。
贤王住的地方华丽得难以形容,更像一座令人愉悦的花园,而不只是帐棚城。主帐看起来像一座大城堡,建在石头地基上,有好几层:下层是栏杆,可以看透过去,上层是各种房间,整座巨大建筑周围都有带顶的走廊和阶梯。旁边类似的帐殿都用彩石铺的小路连接,石头上装饰着星星、花朵等图案。这些干净美丽的小路两边是草坪和花园,里面整齐地种满了鲜花、桃金娘和矮月桂等细叶小树,还有各种浆果和香草。城中央的草丘上有一个很高很美的喷泉,许多水柱向上喷涌,上面有柱廊支撑的顶棚,下面放着长椅和其他座位。水柱从中央向四周喷溅。喷泉后面是庙宇,带有围廊,里面有各位贤王的墓穴,塞伊尔王的坟墓也在其中。庙宇一面是敞开的,其他几面有门通往墓穴。它的形状是四角金字塔形,但顶部比我之前在主旅途中所见的要陡一些,周围有带栏杆的螺旋阶梯,顶端是镂空雕刻的。
一边的帐屋是少年学习的地方,另一边完全分开的地方,少女们学习各种技艺。女子的住处都在城外,与男子完全分开。整个城的布局十分优雅,维护得美丽、清新而整洁,难以用言语尽述。建筑看起来轻巧,风格简朴。到处都有美丽的花园和休息的座位。我看见一个巨大的笼子,更像一座大房子,里面从上到下都是鸟;还有匠人住的帐棚和草屋。我也看到畜栏和广阔的牧场,满是骆驼、驴子、毛很细的大绵羊,还有头小角大的牛,跟我们家乡的很不一样。
这地方没有山,只有些缓坡矮丘,比异教坟冢高不了多少。山丘中埋着管子打井探金:如果钻头沾上金子,就在山侧开矿挖掘,然后在矿附近用炉子熔化——他们不用木柴,而是用一种从地里挖出的褐色透明矿块来烧炉子。
门索原以为只是耶稣的使者到来,但仍以迎接犹太君王的礼仪隆重准备。他召集首领和司祭们商议,制定了迎接的细节:准备礼袍和礼物,装饰道路。大家都高兴地忙碌起来。门索骑着金鞍骆驼——两侧驮着小箱子——由二十位重要人物陪同(其中几位曾去过白冷朝拜),前去迎接正与三位青年和七位使者同行的耶稣。路上,众人唱着庄严而哀婉的曲调,就像当年前往白冷夜路上所唱的歌。
门索是三王中最年长的一位,面色棕褐,头戴白色绒毛高圆帽,身穿金线绣花的白色长袍。仪仗队前旌旗招展——像是马尾系在尖顶竿头。队伍走在铺着草毯的小路上,处处嫩白的苔藓如茵,在阳光下像密集的蘑菇般闪烁。最后来到一口井边,井上覆盖着枝叶巧妙编织的翠绿亭盖。门索在此下骆驼等候主。七位使者中有一人上前通报。骆驼驮的箱子随即打开,取出金绣华袍、金杯金盘和水果碟子,陈列在井边铺着的毯子上。
年迈的门索由两位随从搀扶,拿着袍子的人跟在后面,上前迎接耶稣,态度极其谦卑。他右手拿着一根金饰长杖,杖头像权杖。一见到耶稣,他内心如同当年在马槽前一样深受触动——他是三王中第一个跪拜的——此刻又向主俯伏在地。耶稣扶起老人。门索命人将礼物献给耶稣,主接过转交给门徒,又放回骆驼背上。耶稣收下华袍但没有穿,谢绝了骆驼。
众人进入亭子。门索为主献上清水(掺了瓶中小壶里的汁液)和碟子盛的水果。他以孩子般的纯朴谦卑,问起犹太君王的事——他仍把耶稣看作使者,但内心激动难以言表。随从们与青年们交谈,听说厄勒孟齐尔是当年留在白冷附近的三王随从之子(他是亚巴郎和刻突辣的后裔),高兴得流下眼泪。
门索请耶稣骑骆驼去帐殿,耶稣坚决推辞,和青年们步行带队。大约一小时后,来到一个大园子——园子周围用白帐代替围墙,里面是门索的住所。入口的凯旋门下,一群盛装的少女迎接主:两人一列提着花篮,撒花铺满主走过的路。小路通向林荫道,树梢交织在一起。少女们外披斗篷,内穿宽松白裤,脚着尖头鞋,头束白带,手臂、胸前和颈间装饰着花绒羽链。衣着端庄,但没有遮面。
林荫道尽头有桥越过壕沟通向园内,桥前立着雕饰的凯旋门。五位司祭身穿白色长袍(绣着花边,右臂垂下长带,头戴心形盾饰尖帽)迎接主。两人捧着金香炉,洒着舟形金器中的乳香。见到耶稣时,他们不让侍从代为提携袍裾,而是亲自将长袍后摆挽起束在身后。
耶稣安然接受这一切荣典,正如后来在圣枝主日时所行。
美丽的花园由多条细流浇灌,彩石铺成的小径将花圃分隔成三角形。园中有一条林荫大道,同样用彩石拼出图案,通向第二座带顶的桥。树木和灌木被修整成各种形状,有的剪成人和动物的样子。外围是高树,里面是更小巧的植株,还设了许多荫凉休息的地方。
过了第二座桥,来到一片广阔的圆形广场中央,四周有围墙环绕。广场中央的土丘被水环绕,丘上有一口井,井上建了一座开放式小殿,兽皮做顶,细柱支撑。整座小岛像座可爱的小花园,对面矗立着宏大的皇家帐幕。
耶稣走过第二座桥时,有青年吹笛打鼓迎接。他们住在桥旁低矮的四角帐中,帐幕向左右拱形延伸。他们应该是侍卫,佩戴短剑,头戴装饰羽毛的帽子,身上挂着各种饰物,其中有一个半月形徽章,中间刻着脸孔。队伍在井旁小岛前停下。国王下了骆驼,带耶稣和门徒到泉边。泉有多层喷圈,用闪亮的金属制成,旋开水阀,水花四溅,沿水渠流经绿篱,汇入周围的溪流。泉边设有座位。门徒为耶稣洗脚,耶稣也洗了他们的脚。
有顶的帐廊跨桥连接泉池和广场另一端,直通门索和特奥切诺的帐殿。帐殿一侧矗立着四角金字塔形的圣殿,比帐殿稍矮,周围有柱廊,廊内有已故诸王墓穴的入口。螺旋阶梯绕殿而上,直达格栅塔顶。圣殿和泉岛之间,圣火长燃在坑中,坑上覆着金属圆顶,顶上立着执小旗的人像。火焰呈白色,不高过坑口,司祭常把地里挖出的东西投进去。
国王的帐殿有好几层。最底层(石基之上)是格栅结构,通透可见,种满了小灌木,给不能行走的特奥切诺当花园。有顶的阶梯和回廊从地面环殿建到顶端。各处有不对称的窗口。帐顶有许多山墙,装饰着旌旗、星星和月牙。
在泉边稍作休息后,耶稣被请进帐廊入殿,来到八角大厅。中央立着一根柱子,四周有一层层小龛,可以放东西。牆上挂彩毯,绣着花卉和持杯的孩童像,地上铺地毯。耶稣请门索立刻带祂见特奥切诺。特奥切诺住在格栅底层的小园旁,正躺在软榻上参与宴席。菜肴很精美,盘中以细嫩的香草装饰得像小花园,杯皿都是金的。当中有异果:黄色、多棱、很大,顶上一簇叶冠。蜂巢特别好。耶稣只吃了少许面包和水果,用了金杯但没有喝。这是我第一次见主和外邦人一同进食。见祂在这里连日教导,很少吃喝。
席间耶稣教导,最后告诉主人:祂不是默西亚的使者,而是默西亚本人。听了这话,众人哭着俯伏在地。门索尤其激动落泪,敬爱之情不能自制,不明白耶稣为何屈尊来到这里。耶稣告诉他们:祂为外邦人也为犹太人而来,为一切信祂的人而来。他们就问是否该离开家乡,立刻跟祂去加里肋亚,因为他们已经准备好了。耶稣回答:祂的国不属于这世界,如果他们看见祂被犹太人侮辱迫害,就会失去信心。他们不明白,问为什么恶人享福而善人受苦。耶稣就解释:今世享福的人将来要交账,今生实为补赎的时期。
诸王略知道亚巴郎和达味。耶稣提到先祖时,他们取出古书查阅,想探是否同出一脉。书是折板式的,像样本可以曲折展开。这些外邦人像孩童般纯真,渴望遵行所吩咐的。他们知道亚巴郎受过割礼,就问主是否也该守这法律。耶稣回答:现在不需要了,因为他们已割去邪情,而且将要更彻底。他们又告略知默基瑟德及其饼酒之祭,说他们也有类似的祭:就是献小叶和某种青液,献的时候念:“凡虔敬吃我的,必得诸福。”耶稣告诉他们:默基瑟德的祭是至圣祭的预像,而祂自己就是祭品。这样,这些外邦人虽在黑暗中,却保存了许多真理的雏形。
耶稣来临的前夜或后夜(我现在不能确定),帐殿周围所有的道路都被照得通明。透明的光球挂在竿顶,每个球冠着小冕,闪烁如星星。
译注:这里所说的「诸王」正是传统上所称的「东方三王」(亦称「三贤士」或「三博士」)。根据《圣经·玛窦福音》第二章记载,他们曾在耶稣诞生时跟随异星引导,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朝拜圣婴,并献上黄金、乳香、没药为礼物。
在此语境中「诸王」特指:
1门索(Mensor,传统称Melchior)——最年长者,当时仍健在
2特奥切诺(Theokeno,传统称Balthasar)——次者,年老体衰
3 塞伊尔(Seir,传统称Caspar)——已逝,遗体保存于金字塔形墓穴
文中描述的巨大帐城、星象装饰、金字塔形庙宇及对犹太君王的期待,均与三王的文化背景和传统记载一致。耶稣此行正是为寻访这些曾朝拜祂诞生的贤王,实现祂「为万民而来」的救恩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