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从诺贝动身,一路西行,沿着巍峨的山脉走了四个钟头,到了高隆。这城里的犹太人和外邦人比邻而居,离约旦河只有两小时路程。耶稣在这里停下来,教导人,也治好了一些病人,之后便继续赶路。祂经过建在峻岭山脊上的阿尔戈斯城,抵达坚固的勒加巴要塞时,已是深夜。祂和门徒们在城外安静的草地上歇脚,等着其他十五位宗徒和门徒赶来会合。等人到齐了,他们就一起住进当地备好的客栈。
勒加巴属于革尔格萨区,不仅是北部的边城,民风也尤为淳朴;而高隆则是斐理伯分封侯领土的边境重镇。
城里大部分居民,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已经领了洗,很多病人也曾在真福山上蒙祂治愈。耶稣花了一整天的时间教导人、安慰人,坚固他们的信心。那天正好是安息日,四面八方的人都聚拢过来,还有一支阿拉伯商队也加入了。人们带着瘸腿的、瞎眼的、哑巴的,还有各种病人蜂拥而至,场面一时拥挤不堪,耶稣只好带着门徒暂时离开会堂,退到一座山上。几位门徒留下来尽力维持秩序。
群众还是跟到了山上。祂在那里给他们讲解《天主经》的真正意义,说祈祷不是为了炫耀或博人称赞,并应许真诚的祈祷必蒙垂听。祂治好了很多病人,之后又回到勒加巴的会堂。那些天,不管是在路上还是在会堂里讲道,耶稣常谈到祈祷。有些门徒没来得及听全《天主经》的讲解,就向祂请求说:“求主也教我们祈祷吧,像您教别人一样!”于是祂又仔细地为他们讲解了《天主经》,并且叮嘱他们要杜绝虚伪的祈祷。
勒加巴地势很高,放眼望去,革乃撒勒湖全境尽收眼底,连远处的大博尔山也映着天光,清晰可见。城虽然不大,但上方巨岩矗立着一座方形堡垒,墙又高又陡,仿佛直接从山岩里开凿出来。堡里有拱室和营房,还有士兵驻守,平台式的屋顶上竟长着树木,真是一座建在山顶的坚固要塞。
从勒加巴往西南到湖边,大概五小时路程;往西到真福山要三四个小时;到贝特赛达-尤里雅斯约五小时;到耶稣驱魔入猪群的地方大约七八小时;而到凯撒勒雅-斐理伯差不多五小时。一条商队常走的大道,蜿蜒穿过勒加巴和凯撒勒雅之间的崇山峻岭。
那些时日,耶稣常常提到即将面临的黑暗时刻。祂预言人们会在各处迫害祂,甚至想要害祂的性命。有一次,祂更明确地说:“我被交于人手的日子近了。”自从上次在葛法翁引起争议后,祂再也没有公开谈论生命之粮的奥迹,也不再提吃祂的肉、喝祂的血。当初揭示这个奥迹,原是为了考验门徒,筛去那些心术不正的人,不让他们混在追随者中。
勒加巴的高地风景很美,透着原始的气息。东北边多是嶙峋巨石,虽然不像革乃撒勒那样盛产珍果,但麦浪起伏,山间的牧场绿意盎然。成群的驴和牛在悠闲地吃草:有些牛昂着黑色的鼻子,宽大的犄角高高翘起;有些低着头踱步,双角前倾;还有很多牛的角早已断了。远处看似渺小的骆驼群,实则规模庞大,它们常常靠着树或石头站着睡觉。在一片山毛榉林里,我还意外看到成群的猪。从不知犹太人或外邦人用它做熏肉,但他们很擅长在阳光下晒鱼、腌鱼。这高山上很缺水,居民在低处修了蓄水池收集雨水,再用皮袋运到山上来。
从勒加巴出发,耶稣带着忠心的追随者穿越群山,往凯撒勒雅·斐理伯去,中午时分终于到了。山路险峻,许多地方荒无人烟。凯撒勒雅的景致美得惊人——五座丘陵和一道山脉环抱着城池,园林掩映之间,异国风情的柱廊和拱门若隐若现。城里有七座宫殿和许多异教庙宇,犹太人和外邦人在此和睦共处。城外山谷中,一池清水碧波荡漾,池心有旋转的建筑涌出甘泉,水流欢快地奔向约旦河。外邦人区有一口深井,井上有华美的建筑,井深不见底——想必是与斐亚拉湖的水脉相通。更远处,拱门和涵洞间流水潺潺,宛如穿梭在洞穴与虹桥之间。
耶稣受到热烈的欢迎。商队早已传来祂要到的消息,人们殷切等候。那位蒙治愈的血漏妇人的亲戚们,还特意到清池边迎接祂。祂住在会堂旁法利塞人开的客栈里,立刻被求医的群众围得水泄不通。宗徒们忙着医治病人。但当地有些法利塞人对耶稣仍有芥蒂——他们曾是葛法翁审查委员会的成员。
耶稣在城外的小山上治病、讲道。从各地来的外乡人带着病人聚集于此,声声呼唤如同哀泣:“主啊,求您差遣门徒来帮助我们吧!”法利塞人却讥诮说:“为何偏与这些卑贱之人厮混?何不与博学之士往来?”
门徒们分发食物、衣物和其他救济品——这些物资是蒙治愈的厄呢和她的叔父——一位居于此地的外邦人——所供应。他们就住在凯撒勒雅。
最令人动容的是,之前被派往提洛、卡步耳和阿协尔支派的三位宗徒和所有门徒,现在都如期聚到了凯撒勒雅。重逢的时刻总叫人落泪:他们紧紧相拥,执手相看,泪眼婆娑。当地人为一路风尘的归来者行洗脚礼,而这些门徒一刻不休,马上开始分发食物、施舍救济、医治病人。
之后,耶稣带着全体宗徒和门徒——大约六十人——到了厄尼的叔父家里。他们按外邦习俗举行了隆重的迎接仪式:铺开绣花地毯请耶稣走过,人们手持翠绿枝条与花环,夹道迎候。老人由厄尼和她的女儿扶着出来迎接耶稣,妇女们都跪在祂面前。
耶稣这次来凯撒勒雅,部分缘由就是应这位老人的请求。老人和其他几位外邦人都想受洗,但对割礼心存顾虑。耶稣在公开讲道中从没提过这事,但和老人私下谈了谈。遇此情形,祂从不强令人行割礼,但也不主张废除。当虔诚的老外邦人在受洗前私下陈明这方面的困扰时,耶稣总是安慰他们说:若不情愿成为犹太人,保持原样也无妨,但要坚信并践行祂的教导。这样的人既不属于犹太教,也不属于外邦信仰,他们祈祷、施舍,径直成为基督徒,无须经过犹太教。甚至对宗徒们,耶稣也避谈此事,免得他们困惑。我从未听闻法利塞人用这个指责耶稣——即便在祂受难时也没有。
老人家的庭院铺着精美的石板,上面搭着白色帐篷,中央开口处垂下一个花环。除了绿树成荫,整个院子还缀满鲜花编的花环。洗礼就在帐篷下举行。仪式前,耶稣先予以教导,和望教者私下交谈,听他们倾诉。他们向耶稣敞开心扉,诉说一生历程,并表明对祂的信仰。耶稣赦免了他们的罪过,然后由撒图尔宁在耶稣祝圣过的水盆里为他们施洗。
洗礼后举行了盛大的宴席,所有门徒和这家的亲友都参加了。筵席完全按外邦习俗:餐桌比犹太人常用的高,客人斜卧在长榻上,脚朝外,一只手臂靠着软垫。桌边是锯齿状的,每位客人面前都有小碟,主菜盛在餐桌中央的大盘子里。
厄尼痊愈后仿佛脱胎换骨,曾经苍白的脸如今红润光泽,虚弱的身体变得活力充沛。在隆重的宴席上,她和年约二十一岁的女儿像一对百合花,侍坐在叔父两边。宴席到一半,母女俩优雅地离席。当她们再进大厅时,母亲含泪静立门边,女儿戴着绣金面纱,手捧雪花石膏香膏瓶,虔敬地走到耶稣身后。她轻轻敲碎玉瓶,顿时香气四溢,珍贵的香膏如甘露般倾倒在耶稣头上。她双手微颤,温柔地把香膏抹匀,指尖轻梳过祂耳后的发丝,每个动作都满含敬爱。最后,她解下面纱轻拭,躬身退下时眼中泪光闪烁。这时屋外欢声雷动——仆人们正抬着一筐筐新烤的面包和新鲜水果分给穷人。
这所雅宅是叔父新买的产业。为了彻底远离异教交际与庙宇祭祀,他特意和厄尼搬到这里——虽然不在犹太区,但用一道橄榄树篱同外邦生活隔开。厄尼原是叔父最疼爱的侄女,因为嫁给犹太人(丈夫已过世)而继承了庞大的家业。搬家时,他们把粮仓里三分之二的谷物、上百件衣物和被褥都送给了穷人。
凯撒勒雅-斐理伯离肋舍姆(就是拉依斯,当年客纳罕妇人跪求耶稣的地方)有四小时路程,这是两座截然不同的城市。
耶稣停留期间,外邦人在城里的珍珠泉边举行盛大的庆典,感念泉水滋养万物。三足鼎上檀香缭绕,头戴花冠的少女们如蝴蝶般簇拥着神像。这尊神像颇为奇特,由四个背靠背的雕像组成,每个都有独立的头、手、脚,手臂到肘部紧贴身体,手掌却如索命般向外伸着。清泉从四面流进大理石池子,其中一股分流到犹太人的浴场——那里有带帘幕的私人厅堂和沐浴池。
异教庆典的余音未散,耶稣就来到泉边为慕道者做洗礼准备。当门徒为这些虔诚的犹太人施洗时,泉水仿佛愈发清澈。礼成后,耶稣带着门徒回到厄尼家辞行。这些可敬的人跪地亲吻耶稣的衣角,泪水沾湿了石板:“主啊,您的恩典使我们重生!”他们早已备好礼物送到城外——耶稣正在那里为风尘仆仆的商旅与衣衫褴褛的穷人讲道。满载面包、谷物、羊毛袍和绣花被褥的驴车排成长列,耶稣亲手把这些分给穷人。许多新受洗的信徒感动流泪,纷纷跑回家拿来亚麻布、粮食和蜂蜜加入施舍的行列——这真是穷人欢喜如节日的日子!
后来,那些法利塞人表面客气,却执意请耶稣进会堂,“请教”几个问题。门徒们都跟着祂一起去了,当时堂里聚了许多人。法利塞人早就准备了一堆关于离婚的难题——因为那一带婚姻纠纷复杂,耶稣之前调解过几桩,还纠正了一些错误做法。
这时,他们话锋一转,语带恶意地质问耶稣:“你为何对想跟你的人提那么苛刻的要求?”——原来他们那边有个出身富家的年轻人,早先求着要做耶稣的门徒,却被耶稣拒绝了。那年轻人受过良好教育,很早便想跟随耶稣,但耶稣对他说:要离开父母,把财产分给穷人……这次在凯撒勒雅-斐理伯,他又来找耶稣,却还是舍不得放手自己的钱财,想要自己掌管。于是耶稣又一次没有收他。
法利塞人借这件事发难:“你提的这些条件,谁曾听过?”那年轻人还引用耶稣说过的话,叫宗徒们作证——他们确实也都听过。宗徒们一时语塞,不知该怎么回应。法利塞人就讥讽耶稣:“你只与无知小民打交道,莫非是因这年轻人有学问,你才不要他?”耶稣严词斥责了他们,说完就转身离去,继续上路。
出城的时候,耶稣吩咐宗徒和其他门徒分作几队,派他们往东和东北方向去远方传教。他们要一路走到大马士革、阿拉伯,还有好些从未踏足的城镇。而耶稣自己只带两个门徒,沿着斐亚拉湖左岸走,去了阿尔戈布——那是一座山城,从凯撒勒雅直行需四小时。祂借住在会堂附近的肋未人家里。
阿尔戈布住的大部分是犹太人,少数外邦人家境较贫,就替犹太人做工。这里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做棉纺织,纺线织布。此地挺缺水,大家得用皮袋运水上山,倒进蓄水池。
耶稣在广场上教导众人,也治好了一些病人。他还去探望家中的老人与体弱者,在他们家中给予安慰与医治。这里的人几乎都受过洗,也没有法利塞人居此。从阿尔戈布望出去,视野极佳——能远远看见上加利利、真福山,贝特赛达-尤里雅斯的景致更是美不胜收。
之后,耶稣和两个门徒在几位当地人陪送下又启程了。他们往东穿过山区去勒加巴,在离城两小时的一个商队驿站棚屋歇脚——每年有三批商队会途经此地扎营。正歇息时,四个年轻门徒带着干粮赶来与耶稣会合;他们是从耶路撒冷过来的,路上还经过了葛法翁。
耶稣从驿站前往勒加巴的城堡要塞,那里已聚集了大批人群,还有许多随商队而来的人。城堡仿佛直接从岩石中凿出,周围有几排房屋和一座会堂。六位宗徒——伯多禄、安德肋、若望、长雅各伯、斐理伯和次雅各伯——也从凯撒勒雅东边邻近之地赶来与耶稣会合,其他门徒则去了远方。
会堂里挤得水泄不通,连立锥之地都没有。耶稣引用耶肋米亚先知的话开始讲道。祂说,如今他们急切想见祂、听祂说话,但时候将到,众人都要离弃祂,甚至嘲笑、迫害祂。
法利塞人听后激烈地与耶稣争辩,再次指控祂是“靠魔王贝耳则步驱魔”。耶稣直斥他们是“谎言之父的子女”,并说天主不再悦纳流血的祭献。我听见祂谈到“羔羊的血”,谈到他们不久将要流的无辜之血——而牲畜的血只是这血的预像。祂继续说,随着羔羊的祭献,他们的宗教仪式将要终结。凡信靠这羔羊祭献的,必与天主和好;但那些杀害羔羊的人,必被定罪。祂还当着法利塞人的面警告门徒要提防他们。
这番话激怒了法利塞人,耶稣和门徒只得迅速离开,退到荒野中。我看见人群中有些人手持棍棒。耶稣从未如此直言不讳地斥责攻击祂的人。当夜,祂和门徒在荒野度过,随后前往苛辣匝因。
成群的人涌向那里,将病人安置在耶稣必经的路旁。在去会堂的路上,祂治好了水肿病人、瘸子和瞎子。
尽管法利塞人攻讦不断,耶稣仍以先知般的口吻预言自己未来的苦难。祂提到他们一再献祭赎罪,却仍充满罪恶与卑劣。接着祂谈到赎罪节时,那只承载全民罪过、被逐出耶路撒冷、赶往荒野的公山羊。祂意味深长地说(但他们仍不明白):时候快到了,他们同样要驱逐一个无辜者、一个爱他们、为他们付出一切、真正背负他们罪过的人。祂说,他们要把祂赶出去,在刀兵相交中杀害祂。
这些话引起法利塞人一阵哄闹与讥嘲。耶稣离开会堂走到城中,法利塞人跟上来要求解释,但耶稣回答:“你们此刻不会明白。”
正争执时,有人带来一位又聋又哑的牧人,他善良虔诚,朋友们求耶稣按手医治他。耶稣吩咐把他带离人群,朋友们照做了,法利塞人却仍紧跟不舍。于是耶稣就当众治好他,让他们看清:祂是藉祈祷与对天父的信德行奇迹,而非靠魔鬼之力。
耶稣把手指探入聋哑人耳中,用唾液沾湿手指,触碰他的舌头,然后举目望天,深深叹息说:“开了吧!”霎时,那人听见了,也能清晰说话,喜不自胜,连连称谢。但耶稣嘱咐他勿要声张。
人群越发拥挤——因又有商队抵达,耶稣和同伴们便离开这座城市,继续前行两三小时,来到玛窦的税关。但此处人也越来越多,耶稣就留下几位门徒,自己与其他门徒上船,划往贝特赛达-尤里雅斯。他们在一片僻静处靠岸,直到夜晚都留在真福山脚下。
天未破晓,他们又离开贝特赛达,划向湖东岸。耶稣在玛窦税关以外的山脊上讲道,场中有来自德卡波利的外邦人,也有随商队而来的群众。许多病人被用担架或驴子运上山,耶稣一一治好了他们。
耶稣教导众人应当如何祈祷、在何处祈祷,并要持之以恒。祂说:“孩子求饼,父亲岂会给他石头?求鱼岂会给蛇?求蛋岂会给蝎子?”祂举例说,有些外邦人对天主满怀信心,从不索取什么,只是感恩领受一切赐予。“如果仆人与外邦人有此等信心,”耶稣说,“天主的儿女岂不更当如此?”祂还谈到治愈后当感恩,以悔改更新的生活来表达,并警告重新犯罪的后果——堕落者的灵性光景,往往比得医治前更糟。
这时人群越发汹涌,耶稣不得不再次退避。但祂事先宣布次日要在另一座山上举行大型教导。此山位于真福山东侧,四面八方的人们蜂拥而至,整个山区山谷布满帐篷,处处回响着“耶稣在何处?”的询问声。
耶稣讲解了第七、第八端真福后,为躲避人群,带着宗徒和门徒登上伯多禄的船。他们沿湖划行却不敢靠岸,因为群众寻来船只,紧追不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