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玛肋普的泉边,耶稣向众人发表了长穮教导。祂谈及天国的临近,语气中带着急迫:"人子在地上的时日已经不多了,你们当趁此光明尚存之时,迎接天国的到来。"祂的目光掠过每一张面孔,继续说道:"我即将离去,所剩的日子屈指可数。我劳苦的使命即将以苦涩的方式完成,但你们必须继续跟随我,与我同工。"
当祂再次预言耶路撒冷将要毁灭时,声音中满含痛惜:"那些拒绝天国、不肯悔改、只顾沉迷世俗享乐的人,灾祸必急速临到。"望着这片丰饶的土地,祂忧伤地说:"看这看似美好的一切,实如装饰华美的坟墓,内里却满是腐朽。你们当审视自己的内心,莫让光鲜的外表掩盖内心的污秽。"祂一一指出他们的过失:贪婪、牟利、与外邦人不当交往,以及对财富的执着。最后,祂沉重地宣告:"你们所见的这一切荣华,终必归于无有。将来在这片土地上,再找不到以色列的子民。"
祂隐约透露自己就是经上所应许的那一位,将要成就先知的预言,然而明白祂话中深意的人,寥寥无几。
教导过程中,众人分批前来聆听——老人拄杖而立,中年男子低头沉思,青年屏息凝神,妇女以面纱拭泪,少女相拥而泣。泉边回荡着此起彼伏的呜咽声。
随后,耶稣带着门徒向东行约两小时,来到几处熟悉的农庄。附近小山绿树成荫,是往日教导的地方。从基提翁赶来的纳因门徒也已抵达,准备离开塞浦路斯。
耶稣在这里作了告别讲道,随后走访农家,医治病人。正当祂准备返回玛肋普时,一位老农急切地恳求祂医治失明的儿子。那是一个十二口之家——祖父母、两个儿子和他们的孩子。母亲蒙着面纱,将失明的孩子抱到耶稣面前。耶稣轻柔地将孩子接在怀中,用指蘸唾沫轻敷他的双眼,降福后将他放下。当孩子开始笨拙地摸索,循声走向父母时,全家跪地感恩。耶稣将孩子抱在胸前,谆谆叮嘱:"要引领他走向真光,莫让他的眼睛得见光明后,心灵反陷入更深的黑暗。"祂降福了其他孩子和家人。人们流着泪,以赞美的欢呼跟随祂。
在玛肋普那间专为聚会准备的屋子里,一场送别的宴席正在举行,人们围坐在一起。穷苦人不仅吃饱了饭,还收到了礼物。最后,耶稣以“阿们”一词为主题,发表了一篇充满深意的讲道。祂说,“阿们”是祈祷完整的归结;人若轻率地念出这个词,便是让自己的祈祷落了空。祈祷是向天主的呼喊,将我们与祂相连,向我们开启祂的慈悲;而诚心诵念“阿们”,就好似亲手从天主那里领受所恳求的恩典。耶稣格外有力地阐述了“阿们”一词所含的大能,称它为万有的起始与终末。祂讲述的方式,几乎像是藉着这个词,天主创造了整个世界。祂以“阿们”确认自己所教导的一切,确认自己即将离去,也确认祂使命的完成,并以一声庄严的“阿们”结束了讲道。随后,祂降福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众人泣不成声,依依不舍地呼唤着祂的名字。
耶稣带着门徒离开了玛肋普,巴尔纳伯和拿孙则在次日跟随。他们绕过基特卢斯的右侧,径直穿行在田野、灌木与山脊之间。耶稣本想用纳因门徒带来的钱支付住店的费用,店主却执意不收,于是这些钱就分施给了穷人。所有现在或将来要从玛肋普、基特卢斯或撒拉米跟随耶稣前往巴勒斯坦的人,将分头出发:一队从撒拉米东北的港口渡海,另一些有事需去提洛的人,则直接从撒拉米动身。大多数受了洗的外邦人,都往革苏尔去了。
抵达撒拉米后,耶稣和跟随的人住进了祂初到塞浦路斯时曾停留过的那所学校。他们从西北方进城,水渠在右,犹太区在左。我看见他们仍束着腰,三人一组,坐在学校前院的水池边。水池四周有一道小水沟,他们正在那里洗脚。每三人共用一条棕色的长巾擦干。耶稣并不总是让别人替祂洗脚;通常各人自己洗。这里的人早已期盼他们的到来,立刻端上食物。耶稣在此有许多忠实的追随者,祂在他们中间教导了整整两个时辰。之后,祂与罗马总督进行了长谈,总督引见了两位渴望受教和受洗的外邦青年。他们流着泪告明自己的罪,耶稣宽恕了他们。傍晚时分,雅各伯在经师住所的前院里为他们施行了私下的洗礼。这些青年将随哲学家们前往革苏尔。
墨尔库里亚也派人来,请求耶稣在水渠附近的花园中与她见面。耶稣答应了,随着送信的仆人来到约定的地方。墨尔库里亚蒙着面纱上前,手牵着两个衣着别致的小女儿。她们只穿短袍至膝,其余是一种精美的透明料子,上面饰有羊毛或羽毛编成的花环。她们手臂裸露,双脚缠着细带,头发披散,打扮得几乎像我们为圣诞马槽准备的小天使。耶稣与墨尔库里亚交谈了很久,语气慈祥而温暖。她哭得十分伤心,既为不得不留下儿子而痛苦,也为父母将妹妹远拒门外、任其陷于外邦的盲目而忧心。她也为自己的罪哀哭不止。耶稣安慰她,再次保证她的罪已得赦免。两个小女孩惊讶地望着母亲,也开始哭泣,紧紧抱住她。耶稣降福了孩子们,然后返回学校。
拿孙从基特卢斯赶来,由一位渴望随耶稣前往巴勒斯坦的兄弟陪同。
告别餐后,耶稣和门徒来到约定的地点,罗马总督的仆人已牵着驴等在那里。他们骑上驴,耶稣侧坐在带靠背的横座上,总督骑行在旁。他们经过水渠,在城后渡过帕迪乌斯小河,取一条比沿海弯路更近的乡间小路前行。整个夜晚景色很美,总督大多时间都骑行在耶稣身边。前面一队十二人,接着一队九人,耶稣与总督稍离其后,另有一队十二人断后。除了这次和圣枝主日,我从未见过耶稣以其他方式代步。天快亮时,离海边还有三小时路程,为免引人注意,总督向耶稣道别。分别时,耶稣向他伸出手并降福他。总督下了驴,想要俯身拥抱耶稣的双脚。他深深鞠躬,退后几步再次行礼——我想这必是当地的习俗,然后骑上坐骑离去。两位新受洗的外邦青年也随他同行。耶稣继续骑行,直到离目的地约一小时路程时,祂和同伴们才下了驴,让仆人将驴牵回。他们穿过一片盐丘,来到一所长形建筑,一些水手正在那里等候。这里是海边一处僻静的地方,周围树木不多,但沿岸有一道异常长的、生满青苔和树木的土堤。面海的是盐场的住屋和敞棚,一些贫苦的犹太家庭和外邦人在此居住。再往前,岸势略陡之处有一个小海湾,设有石阶通向水面,三艘船已下锚等候。这里易于靠岸,盐就是从此处装船,运往沿岸各城。
众人早已在这里殷切等候着耶稣的到来。他们一同分享了简单的食物:有新鲜的鱼、金黄的蜂蜜、烤好的面饼和当地的水果。这里的水质咸涩难饮,人们会将一种野果投入水中净化,然后仔细储存在陶罐和皮袋里。船员中有七位犹太人就在此地接受了洗礼,仪式所用的,是一个擦得发亮的大铜盆。
耶稣走遍了每一间小屋,安慰贫苦的居民,分发救济,也医治伤病的人。病人们向祂伸出虚弱的手,祂总是先温柔地问:“你们相信我能治愈你们吗?”当他们坚定地回答:“主啊,我们信!” 祂便伸手轻抚他们的患处,使他们得痊愈。祂甚至走到长堤的尽头,主动探访外邦人聚居的地方。那些外邦人起初怯生生地远远望着,但耶稣没有停留,祂走向他们,为那些光着脚丫的孩子们祝福,也耐心地给予他们教导。
从纳因来的门徒早已抵达此地,安静等候另外两位同伴。他们如期会合后,三人便满怀使命地启程,先一步前往巴勒斯坦,去传报耶稣即将到来的好消息。
耶稣一行共二十七人,在暮色中登上了三艘小船。耶稣乘坐的是最小的一艘,船上除了四位门徒,还有几位船工。每艘船的中央都有围着桅杆搭建的棚舱,分成几个小间,当作夜间休息的睡铺。除了站在甲板摇桨的船工,其他船员大多已进舱休息。耶稣的小船率先启航,我正疑惑为何另外两艘偏离了方向,直到天色完全暗下,才见它们在离岸不远处被困于两片沙洲之间——它们慌忙升起火炬,发出求救的信号。耶稣看见后,立刻吩咐船工调头驶回。他们向第一艘船抛去绳索,小心绕行一周将其系稳,又用同样的方式拉住第二艘。于是两艘船被稳妥系在耶稣的船后,静静跟随前行。耶稣并没有严厉指责,只是温和地提醒那两艘船上的门徒:自信虽好,却不可偏离正路;自以为是的代价,往往就是迷失。原来他们的船被困在了两片沙洲间的暗流中。
次日晚霞将尽时,在靠近加尔默罗山脚、仆托肋买与赫法之间的宽阔海湾入口,耶稣的三艘船再次划回深水区——因为湾内正爆发一场冲突:一艘大船与数艘小船激烈交战。大船逐渐占据上风,甚至有几具尸体被抛入漆黑的海水中。当耶稣的船缓缓靠近时,祂站在船头,举手祝福了交战中的双方。仿佛有一道不可见的和平临到,他们竟渐渐分开了。没有人注意到耶稣的船队——它们静静停在湾口稍远的地方,如沉默的守望者。后来才知道,这场冲突源于早在塞浦路斯时就结下的货物纠纷,小船专程在此埋伏大船。双方站在甲板上,用长杆互相攻击,厮杀持续了近两个时辰。最终大船制伏了小船,拖着它们缓缓离去。
耶稣在赫法以东、基顺河口附近登岸。几位宗徒和门徒早已在岸边等候,其中有多默、西满、达陡、纳塔乃耳·苛塞,还有赫里亚金。他们一见到耶稣和同行的伙伴,就欢喜地涌上前来,彼此拥抱,问候声中洋溢着难以言表的喜悦。众人沿着海湾步行了约三个半小时,渡过一条靠近仆托肋买、注入海洋的小河。河上的长桥像一道坚固的空中街巷,一直通到琴德维娅沼泽后方的高地下。登上坡后,他们来到肋未城米沙耳的郊区——这地方与主城之间隔着一道蜿蜒的高地。郊区面朝西方的大海,南方立着美丽的加尔默罗山与翠绿的山谷。米沙耳城只有一条街道,一家客店横跨高地而建。 在一汪清泉边,耶稣遇上了前来欢迎的民众。他们组成节日的队伍,孩子们唱着欢快的迎宾歌,人人手里挥动着棕榈枝,枝头还垂着新鲜的椰枣。来自“水城”息曷尔-里贝纳特的西满,带着全家老小早已等在这里。他受洗之后,就迁来米沙耳居住——因为他的孩子们一再恳求,希望重回犹太团体的怀抱。这场欢迎仪式全由他自费筹备,一心只为表达对耶稣的敬爱。当队伍缓缓行至客店前,九位来自米沙耳的肋未人庄重上前,向耶稣致以诚挚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