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带着门徒离开矿村,朝西北穿过绵延山岭,往凯里尼亚港行去。他们把玛肋普撇在右手边,走过一段拉尼法谷地,又从莱佩村边经过。路上,耶稣在一处林木清幽的高地上歇脚,就在绿荫下教导众人。约莫下午四点,他们走到离凯里尼亚只剩三刻钟的地方,拿孙一家和几位犹太乡亲,早已在一座专为祈祷和虔敬聚会而精心维护的花园中等候迎接。
这园子藏在一片山坡上,清静幽深。拿孙家离大路有些距离,到凯里尼亚也要走半个时辰。老父亲是位年迈的犹太人,身子瘦削,背有点驼,胡子花白,很长,却精神健旺、动作利落。家里有两个女儿、三个儿子,一个女婿、一个儿媳,十年来一家人团聚在此,和睦度日。在这之前,他们常外出做买卖谋生。他们满心欢喜、谦恭地迎接耶稣,为旅人们端水洗脚,又奉上茶点待客。这片山坡层层叠叠,绿荫小径交错,属于这户人家的圣洁花园就安静坐落在这里。耶稣一直讲到天将晚,谈的是圣洗之恩、《天主经》的深意,和真福八端的奥义。
之后,耶稣随拿孙的兄弟和名叫梅瑟的老父亲一道回家。拿孙领着四个孩子前来,耶稣一一抚摸,为他们祝福。随后,母亲和姊妹们蒙着细纱走近,耶稣温言劝慰几句。之后,一家人在露天的凉棚下一同吃饭。桌上摆的是他们能备办的最好食物:饼、蜂蜜、雀鸟和鲜果,果子还带着青翠的细枝。用餐之时,耶稣仍不忘教导。夜里歇息处是座长形凉棚,以薄板轻巧搭成,外面爬满青枝绿叶,里面整齐设着一排床榻。
拿孙的母亲身子结实健壮。老父亲出身犹大支派,祖上在巴比伦流亡时被掳去,再未归返。梅瑟年轻时常常带队行商,也在阿拉伯近红海之地长住过,后来家业衰微,就带着亲人定居在这里。拿孙曾在玛肋普念书,后来为求学问又远行至犹地亚,正是在那里遇见了耶稣。老父亲和已成家的儿女——拿孙是最小的孩子——平日住在简朴的棚屋里。他们不经管农事,只有屋后几片果园,种满了果树。老人家昔日带队运货,经验丰富,如今就在这儿为那些停往凯里尼亚前的商队做中间人,帮忙照料、提供歇脚。他养了几头驴和牛,常为商队送些偏离大路的小件货物。他就像个老脚夫,如今也为同行提供方便。虽然清贫,这个家却始终持守着严谨的犹太规矩。话说回来,这一带的商贸热闹不在凯里尼亚,而在西边大道上的拉皮托斯,离这儿还有几个时辰的路。
第二天清早,耶稣又在讲道处教导众人。来听的有城里几位犹太人,还有一支小商队的人。这些人一见耶稣在这里,喜出望外——他们早曾在葛法翁听过祂讲道,也领过洗。这一次,耶稣直言责备重利盘剥、贪恋钱财的行为,指责有些犹太人一心要从外邦人身上发财。祂接着又讲起圣洗、《天主经》与真福八端。近中午,大家一同用餐,但耶稣忙着服侍众人、在席间讲解,自己倒很少坐下。
拿孙一位出了嫁的姐姐没有露面——她的小女儿前一天夭折了。她蒙着面纱,守在幼小的遗体旁哀哭。孩子当天没能安葬(原因我已回想不起),第二天他们等着从玛肋普请拉比来主持葬礼,家族的坟地也在那边。这孩子身量已不算小,但一直多病,口齿不清、行走不便,却能听懂别人对她说的每句话。拿孙偶尔回家时,曾向耶稣提起这孩子。耶稣告诉他孩子不久要离世,并指点他如何帮孩子预备善终。拿孙就趁孩子母亲不在时,细心按耶稣的话去做:启发孩子信靠默西亚、为罪过真心痛悔、仰望得救的恩典;他陪她一起祈祷,又用耶稣祝圣过的油为她傅抹。孩子最终平安离世。我看见她躺在小灵床上,如婴孩般裹着,脸遮着白布,蒙纱的母亲守在旁边。棺木形状略如长槽,头戴花环,四周密密放着香草小花束。她的手臂和双手裹着葬布,并未缚紧,怀中抱一根白色小杖,顶上用麦穗、葡萄叶、橄榄枝、玫瑰和本地特有的枝叶编成花束。几位妇女前来探望母亲,陪她一同哀悼。孩子身边还放了几件玩具:两支小笛、一管弯弯的螺旋小号、一张系弦的小弓——弓上的凹槽里搁着一支小箭似的细棍;双臂还各握一根短短的金杖,顶上带着圆球。
拉比们来迎遗体时,轻轻合上棺盖——没有钉牢,只用绳子系紧。四人以木杠抬棺,杆头一盏角灯点亮烛火,后面跟着一群大人和孩子,挨挨挤挤、不成行列。耶稣和门徒站在屋外静静目送。祂安慰了母亲和亲人,又向他们讲述复活的生命之道。
众人都赶往凯里尼亚守安息日。这座城有三条街面向大海,中间那条极为宽阔,三条街道又与另外两条纵横交错。城的另一侧——靠陆地的一边——围着厚实的城墙,墙外还住着些犹太人家。这些犹太人的房屋虽在城外,却也被第二道墙围护起来。就这样,凯里尼亚的犹太人仿佛住在两道墙之间,与异教徒完全隔开——而异教徒城中,竟立着十座供奉偶像的庙宇。
这里的犹太人不多,不算富裕,却什么也不缺。他们在一座宽敞的建筑里设了学校和会堂,还为拉比和教师备了住处。这楼很高,上下两层各自独立。他们还有一口清泉活水,从别处引来源头;泉分两道,一道作饮水井,另一道流入一座可爱的花园,供人沐浴洁身。
律法经师们恭恭敬敬地在街尾迎到耶稣,先领祂去学校,再进会堂。那里已有七位病人被人用担架抬来,只为听祂讲道。总共百来人聚在一起。经师们请耶稣独自教导并主持礼仪。祂诵读梅瑟的经文,讲述以色列子民和各支派的数目,又念了欧瑟亚先知书中一段严厉斥责偶像崇拜的讲章。
其中读到天主命先知娶一位淫妇,她所生的孩子都要取特定名字。犹太人便拿这段经文问耶稣,祂解释说:先知是以他整个生命和人格,预表了天主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盟约现况,而孩子们的名字,正表达了天主的审判与惩罚。耶稣说,从这里还可学到:受天主启示,义人常与罪人结合,为要阻断罪的延续。欧瑟亚与淫妇的婚姻、孩子们各样的名字,都显明天主屡次的仁慈和罪性的顽固。耶稣的话非常严厉,祂劝人悔改、接受圣洗,提到天国将近,也预言了拒绝者的结局和耶路撒冷的毁灭。
耶稣讲道时,病人们在话语间歇中一次次呼喊:“主啊,我们信你的教导!主,救助我们!”当察觉耶稣将要离开会堂,他们请人把自己抬到祂面前。在前院,他们分两排列开,不断向耶稣呼喊:“主啊,向我们施展你的大能吧!主,按你的旨意成全我们!”但耶稣并没有立刻治愈他们。当拉比们为这些可怜人代求时,耶稣柔声问:“我能为你们做什么?”他们齐声说:“主,解除我们的病苦吧!主,治愈我们!”耶稣望向他们的眼睛,问道:“你们信我能做这事吗?”众人同声应答:“是的,主!我们信你能!”于是耶稣请拉比们取来律法经卷,与祂一同为病人祈祷。祈祷完毕,耶稣吩咐门徒为病人覆手。他们一一照做,将手轻放在这人的眼上、那人的胸前,以及不同的病痛之处。耶稣再次温言询问:“你们信,并愿意被治愈吗?”他们坚定地回答:“是的,主!我们信你能帮助我们!”耶稣便说:“起来吧!你们的信德治愈了你们!”七人全都起身,满心感激地向耶稣致谢。耶稣嘱咐他们去洗净、洁净自己。其中有些人曾患严重水肿,病虽退了,身子还弱,需拄着杖慢慢行走。
在塞浦路斯,我多次见耶稣这样治病——在基特卢斯、玛肋普和撒拉米也是如此——祂总邀请拉比一同祈祷,又吩咐门徒覆手。因这些经师和拉比心怀善意,耶稣就让他们像门徒一样参与医治,为激发他们的信心。祂用这种新的治愈方式,也是为让参与者准备好承接门徒的使命——因为在塞浦路斯,耶稣所收获的五百七十位犹太人里,有许多正是拉比。
新近受洗的人和凯里尼亚的其他一些犹太人,都在梅瑟家附近的教导处接受了洗礼。因为地势较高,附近没有泉水,所用的水是从邻近水井引来的。为了满足需要,他们在这里设了一个埋在地下的大铜盆作为蓄水池,四周砌着石渠,渠水缓缓流入石槽。池中的水格外清澈——因为洗脚、洗衣都在渠中进行,而石槽专供牲畜饮水和浇灌菜园。新皈依的人站在石渠中,用这铜盆中洁净的水受洗。
耶稣首先教导众人悔改与圣洗如何净化心灵的真理。男人们身穿白色长衣,佩戴着绣有经文的袖带和腰带。除了刚刚痊愈的七人,还有另外八位犹太人领受了洗礼。他们逐一与耶稣谈话,坦诚告明自己的罪过。耶稣温和地劝勉他们要珍惜恩宠的时光,按照先知的精神去活出法律的真义,而不是成为律法的奴隶;“法律原是为服务人而设立的,人不是为法律而活的;它是你们获取恩宠的帮手,不该变成你们的枷锁。”
新受洗的人中,包括拿孙的兄弟和妹夫。至于他的老父亲,虽然一生虔诚,却是个固执的犹太人,始终不愿听人谈起受洗的事。拿孙多次尝试预备他的心,都徒劳无功;这一天,耶稣也亲自与他谈起这个话题。然而这位倔强的老人丝毫不为所动,他耸耸肩、摇摇头,用各种牵强的理由为割礼辩护,坚持自己的传统。拿孙为父亲的固执忧心得落下泪来,耶稣安慰他说:“你父亲年事已高,心自然刚硬了些。但他一生虔敬,将来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方,光明必会照亮他,他也要为自己的盲目而流泪。”
耶稣祝福了洗礼用的水——其中掺入了一些约但河的河水。礼仪结束后,所有剩下的水都被仔细舀出,恭敬地埋入土中。
洗礼进行中,耶稣曾走到教导处后方小山上一座可爱的果园。园中果树繁茂,凉棚清幽,三四十位蒙着细纱的犹太妇女正静静等候祂。她们一见祂来,便深深俯身行礼。许多人满心焦虑与害怕,担心丈夫若跟随耶稣远行,会丢下她们无依无靠,于是恳求耶稣不要准许丈夫离开。耶稣温柔地回答:“如果你们的丈夫跟随我,你们也该一同前往巴勒斯坦。在那里,你们必不至缺乏生计。”祂为他们讲述昔日圣妇们的榜样,解释这个时代的征兆:“如今不是贪图安逸的时候,因为日子将到,人该主动去迎接临近的天国,迎接新郎。”祂还谈到遗失的银钱、五个明智与五个糊涂的童女。一些年轻妇女恳求耶稣劝诫丈夫,不要再去探望外邦少女——因为祂曾引用欧瑟亚先知的经文,严厉警告与异教徒犯罪的后果。然而这些年轻妇女多半是被嫉妒折磨。耶稣没有直接回答,却反问她们平日如何对待丈夫。祂劝她们要温柔、谦卑、忍耐、顺从,也提醒她们切勿闲言碎语、苛责抱怨。
安息日礼仪结束后,耶稣在凯里尼亚的会堂做了最后的祝福,便与门徒们沿着最短的路径,一路平静地返回了玛肋普。
1. 欧瑟亚 1:10;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