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时,耶稣来到四十天前渡河的那个狭窄地方。那里有几根原木搭成的简易通道,不是人们常用的渡口。耶稣沿着河东岸走到正对若翰施洗地点的位置。这时若翰正在施洗,他突然指着河对岸喊道:"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
安德肋和撒图宁听到后,立刻带着另外三个若翰的门徒渡河追赶耶稣。耶稣转身问他们找什么,安德肋激动地问耶稣住在哪里。耶稣邀请他们跟随,带他们来到贝特阿巴辣城外河边的一家客栈,在那里一起用餐交谈。
耶稣告诉门徒们,祂即将开始传道工作,并要挑选门徒。安德肋推荐了他的兄弟伯多禄,还有斐理伯和纳塔乃耳等人。耶稣谈到要在约旦河施洗,但门徒们担心会干扰若翰的工作。耶稣解释说若翰的使命即将完成,正如若翰自己预言的那样。
第二天早上,耶稣带着门徒们来到渡口附近的村庄讲道。安息日后,耶稣派几个门徒去约旦河上游准备一个新的洗礼池,地点选在若翰以前从艾农下来时施洗的地方。
耶稣在约旦河畔展开洗礼工作
当地百姓想设宴款待耶稣,但祂婉拒后渡河返回贝特阿巴辣。在那里,祂在会堂讲道并度过安息日,当晚住在学校校长家中。
门徒们很快修好了若翰之前使用的洗礼池。这个池子比之前的小些,池边有高台,施洗者可以站在突出的平台上。池子周围有条小水渠,用来调节池中水量。现在共有三个洗礼场所:贝特阿巴辣上游的、耶稣在小岛新建的,以及若翰正在使用的。
耶稣到来后,用安德肋带来的水瓶(装着小岛圣井的水)倒入池中并祝圣。受洗者们深受感动。安德肋和撒图宁开始施洗——不同于若翰的全身浸入,他们让受洗者站在池边,三次舀水浇头,以"圣父圣子及圣神之名"施洗。若翰则用三槽贝壳舀水施洗。当时许多来自培勒雅的群众前来受洗。
耶稣在附近小丘上教导群众关于悔改、洗礼和圣神的道理:"我受洗时,天父降下圣神说'这是我的爱子'——这话也是对每个痛悔改过的人说的。凡以三位一体之名受洗的,都将成为天父的儿女。"
我常常惊讶福音记载的耶稣生平事迹如此简略。比如福音记载伯多禄遇见耶稣是在安德肋跟随耶稣之后,但实际上当时伯多禄还在加里肋亚。更让我惊讶的是,福音记载耶稣荣进耶路撒冷后紧接着就是最后晚餐和受难,而我在神视中看到这中间其实相隔多日,耶稣还教导了许多道理。我认为耶稣在这里停留了约十四天才前往加里肋亚。
安德肋当时尚未被正式召为门徒,他是自愿跟随耶稣的。他比伯多禄更热心服务,而伯多禄常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撒图宁和阿里玛特雅若瑟的两个侄子阿兰和特梅尼,也和安德肋一样主动跟随了耶稣。
若翰的施洗地点日渐冷清,许多门徒想转投耶稣,但被一些固执的人阻拦。这些人向若翰抱怨耶稣不该在此施洗,侵占了若翰的权利。若翰费尽口舌解释自己的使命就是预备道路,现在任务即将完成。但他的门徒们太依恋他,难以理解这些话。
由于来受洗的人太多,耶稣决定第二天转移到下游。他带着约二十人,包括安德肋、撒图宁、阿兰和特梅尼,渡过约旦河来到一个叫敖弗辣的山谷小镇。这里商贾云集,住着许多税吏和走私者。他们只顾赚钱,对若翰的洗礼漠不关心。镇上生意兴隆,却无人渴求救恩。
耶稣一行来到敖弗辣时,先派阿里玛特雅若瑟的两个侄子去取会堂钥匙并召集民众听道。这两个年轻人聪明伶俐,常被委以重任。城门口的附魔者和疯人见到耶稣就喊:"天主子耶稣基督来了!我们的对头要驱逐我们!"耶稣命令他们安静,他们便默默跟着耶稣穿过整座城来到会堂。
耶稣整日教导天国的临近和洗礼的必要性,严厉警告居民不可沉迷敛财:"高利贷、走私、欺诈,这些税吏商人的恶习都要戒除!"虽然听众态度冷淡,但有些人确实被触动。当晚几位城中要人和贫民来客栈拜访耶稣,决定次日去找若翰受洗。
第二天,耶稣分两路返回贝特阿巴辣:安德肋带大队走原路,耶稣则带着撒图宁和若瑟的侄子重走当初若翰为祂作证的那条路。途中访问民宅劝人受洗,下午抵达后即在洗礼处讲道。安德肋等人为络绎不绝的群众施洗,耶稣重申:"天父对每个受洗者都说'这是我的爱子'。"
当时前来受洗的群众,大多是斐理伯分封侯管辖下的百姓。(译注:此处的斐理伯是黑落德大帝的儿子,四福音书都记载他是黑落德家族中相对开明的统治者),这位分封侯为政宽厚,治下百姓生活安稳,因此原先对接受洗礼并不热衷。他们安居乐业,鲜少思考灵魂得救之事,直到听了耶稣的教导才幡然醒悟。随后耶稣带着三位门徒前往狄朋山谷——那里正值播种季,农民用特殊农具翻动砂石地。山谷居民淳朴善良,对耶稣的教导很接纳。耶稣只在城外会堂讲道,夜宿田间工人简陋的棚屋。
耶稣在会堂和田间为农人们讲解"撒种的比喻",总是耐心地为他们阐明其中真意;但面对那些法利塞人,祂却常常只讲述比喻而不加解释,任其自行揣度。安德肋和撒图宁随后重返敖弗辣,去坚固那些因耶稣教导而心灵触动之人的信德。
离开狄朋附近的客栈后,耶稣带着七位门徒向东南方行进四小时,来到厄肋阿肋。安息日在会堂讲道时,祂用"开花不结果的树枝"比喻斥责当地居民——他们虽接受若翰洗礼,却像被风吹散的落花毫无成效。这比喻恰合当地果农的处境:他们需远途贩卖水果,还从事粗布刺绣业。
在狄朋一带,百姓视耶稣为先知再临,从无抵触。安息日后,耶稣西行三小时至贝特耶息摩特——这座位于山东麓的丰饶小镇以盛产葡萄酒闻名。途中与安德肋等人会合时,耶稣向门徒讲述古时梅瑟和若苏厄曾在此地教导以色列子民的往事,并将这些历史与他们当前的神圣使命联系起来。
当耶稣刚踏入城门,几个被囚禁在同一间屋子里的附魔者突然激动起来,高声喊叫:"先知来了!他要把我们赶出去!"耶稣转过身来,只一句话就让他们安静下来。祂命令束缚他们的锁链自动解开,然后带着这些恢复平静的人进入会堂。在会堂里,耶稣用"葡萄园的栽培"作比喻教导众人——就像园丁需要精心照料葡萄树才能收获甜美果实,人的灵魂也需要勤加培育。讲道结束后,耶稣挨家挨户探访,治愈了许多病患。贝特耶息摩特是个远离主要商道的小镇,这里的居民不得不亲自将水果运到市场售卖。耶稣借此提醒他们:正如他们亲手搬运水果,灵魂的成长与得救也需要每个人亲自努力,将生命的果实呈献给天主。
这是耶稣结束四十天严斋后第一次公开行医治病。当地百姓亲眼目睹奇迹,纷纷跪地哀求:"主啊,求您多留几日吧!"但耶稣婉拒了众人的挽留。祂带着安德肋、撒图宁、阿里玛特雅人若瑟的两个侄子,以及其他几位门徒,一行约十二人,取道西北方向,来到一处渡口。这渡口连接着通往狄朋的商道,正是两个月前过帐棚节时,耶稣从基耳加耳前往狄朋走过的同一条路。
在这个渡口过河需要很长时间,因为对岸都是陡峭的岩壁,很难找到合适的靠岸地点。渡过约旦河后,耶稣和门徒们沿着山麓走了大约一小时,来到撒玛黎雅边界的一个小村庄。这个村子十分简陋,只有一排低矮的土坯房,连一所学校都没有。村民都是牧羊人,身上穿的粗布衣裳,和我当年在圣诞马槽旁看到的牧羊人几乎一模一样。这些纯朴善良的村民,都已经接受过若翰的洗礼。
耶稣在露天高处的石制讲台上教导众人。那石座本是乡村教师所用,此刻成为传扬天国福音的宝座。夕阳西下时,牧人们围着耶稣席地而坐,恍若当年白冷郊外的景象重现。祂讲述善牧为羊舍命的比喻时,这些整日与羊群为伴的人们眼中闪烁着领悟的泪光。
耶稣站在村外高地上的一座石制讲台教导众人。这方朴素的石台本是乡村夫子授课所用,此刻却成了宣讲天国福音的神圣讲坛。夕阳余晖中,牧人们围着耶稣席地而坐,那场景恍若重现了当年白冷城外牧童朝拜圣婴的景象。当耶稣讲到"善牧为羊舍命"的比喻时,这些与羊群朝夕相处的牧人眼中噙满泪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懂得何为舍己护羊的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