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耶稣在阿克拉比斯城外受到了隆重的迎接,因为那里的居民早就期盼着他的到来。他们用翠绿的树枝搭了许多帐篷,从城门往外延伸了好长一段路。他们把耶稣领到其中一个最大最美的帐篷里,按照习俗为他洗脚,又献上茶点招待他。
阿克拉比斯是个挺大的城镇,离约旦河大约两小时路程。城里有五座城门,撒玛利亚通往耶利哥的大路就从城中穿过。往这个方向走的旅客都得经过阿克拉比斯,所以城里各种食物和生活用品都很齐全。耶稣到达的那座城门外,还有专门给商队歇脚的客栈。
我看见每座城门前都搭着这样的绿枝帐篷——因为城里的每个城区都有自己的城门。
第二天,耶稣走遍了整座城。他挨个儿走访那些棚子,到处给人讲道。这里的百姓过节有很多特别的规矩:比如早上只吃一小口东西,剩下的饭食都要留给穷人;白天干活的时候,总要停下来唱圣歌、念经;平日里都是长老们讲道,现在换成了耶稣来讲。
每次耶稣进出走动的时候,总有一群小男孩小女孩围着他。他们拿着花环,边走边撒花瓣——这也是当地的风俗。住在不同城区的居民常常串门,不是去邻居家的棚子里听讲道,就是去参加聚会。他们排着队游行过去,手里也举着和耶稣身边孩子们一样的花环。
我看见那些妇女们在棚子里忙活着各种活计。有的坐着绣花,在长长的布条上绣出好看的花朵;有的在编草鞋——她们用山羊和骆驼的粗毛编鞋,干活时就把活儿系在腰带上,就像我们现在织毛衣那样。这些鞋子前后都带着像鞋跟一样的支撑,鞋底还带着尖刺,这样爬山的时候就不容易打滑。
这里的老百姓待耶稣很热情,可那些经师们就不像恩农和索科特的同行那么实在了。他们面儿上倒是客客气气的,可总觉得隔着层什么。
耶稣离开阿克拉比斯后,就往西罗(Silo)去了。其实直线距离很近,朝西南方向走一个钟头就能到。但山路弯弯曲曲的,要先下到山谷再翻过山去,这么一走就得花上两个多钟头。
西罗的百姓跟阿克拉比斯的人一样,早就在城门外搭好了棚子等着迎接耶稣。他们远远就望见耶稣和门徒们沿着蜿蜒的山路往这边来。看到耶稣没走离阿克拉比斯最近的那座城门,反而绕到西北边通往撒玛利亚的城门时,他们赶紧派人去通知那个区的居民。
西北区的百姓欢欢喜喜地把耶稣迎进他们的棚子,按习俗给祂洗脚,又端上茶点招待。耶稣一刻也没耽搁,立刻就到城里最高的地方去了——那里曾经停放约柜。我看见祂坐在一张雕刻精美的石制讲经椅上,露天给百姓讲道。那儿也搭着好些棚子,旁边还有公共厨房,专门给棚子里的人做饭。不过我发现做饭的都是些奴隶模样的人,不像是真正的犹太人。
第二天是节庆中最隆重的一天。我看见一个特别的规矩——不知道是当地风俗还是普遍如此——每年这天,总有一位经师坐在讲经椅上训斥众人,听的人连大气都不敢出。耶稣今天就是专程来作这番训导的。
全城的犹太人都来了:男女老幼,拖家带口。他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各自的棚子出发,不同身份的人举着不同样式的花环和绿叶编成的彩带。讲经椅搭在层层台阶的高台上,上面支着装饰树叶的凉棚。耶稣一直讲到正午,说的都是叫人警醒的话:讲天主怎样仁慈待祂的子民,以色列人却屡屡背叛作恶;说耶路撒冷将要受罚,圣殿要被摧毁;眼下是天主赏的最后恩典时期,要是再不珍惜,以后整个犹太民族再不会得着这样的机会了;还说耶路撒冷将来要受的罚,比从前任何灾祸都可怕得多。
最震撼的是,耶稣讲解先知预言时,明明白白暗示自己就是那位救世者。在场的人吓得鸦雀无声——连本地那些法利塞人都哑口无言。他们本来就跟阿克拉比斯那帮人一样,表面恭敬心里不服,这会儿又惊又气却不敢作声。倒是老百姓听完直夸耶稣讲得好,还编成歌来唱。耶稣也直指经师们的错处,说他们曲解圣经、乱添规矩、误导百姓。
那天晚上,高台上的棚子里摆了盛大的宴席,可耶稣没去参加。祂悄悄下山来到穷人住的棚区,在昏暗的灯光下安慰他们、教导他们。
只要没有法利塞人盯梢,百姓们就都围上来,跪在耶稣脚边诉苦:有的认罪悔改,有的诉说难处。耶稣挨个儿安慰他们,给他们出主意。深夜里,棚子里透出颤巍巍的微光,照得树叶和果子都泛着黄晕,人们的身影在光影里晃动——这景象真叫人鼻子发酸。
从西罗的高处望出去,能看见周围许多地方都闪着过节的光亮,远远近近飘来断断续续的歌声。说来可惜,耶稣在这儿没行什么奇迹。法利塞人把病人都拦住了,老百姓也不敢往前凑。原来啊,就跟在阿克拉比斯时一样,那些法利塞人一听说耶稣要来,就阴阳怪气地嘀咕:"这回又要搬出什么新道理?跑到我们这儿打什么算盘?"
离开西罗后,耶稣往西南方向走了一个半钟头,来到科里亚(Korea)——从西罗的高处就能望见这座没有城墙的小城。当地的几个法利塞人带着个天生的瞎子出城来迎耶稣,存心要试探祂。
那瞎子身材高大,相貌端正,肩上披着宽大的麻布头巾。说来神奇,耶稣刚走近,瞎子竟突然转身跪倒在祂脚前!耶稣扶起他,考问他十诫、律法和先知预言。这瞎子对答如流,甚至像先知般预言说:"您现在还不能去耶路撒冷,仇敌要害您性命呢!"在场的人都吓得不轻。
耶稣问他:"你想看见以色列的帐棚、约旦河、父母亲友、圣殿和圣城吗?想看见站在你面前的我吗?"瞎子激动地说:"主啊,您一靠近我就'看见'您了!"接着准确描述了耶稣的衣着相貌,"但求您让我真能看见万物!"
耶稣就把手按在他额上祈祷,用拇指在他紧闭的眼皮上画十字。当那层白翳褪去时,瞎子甩开头巾,睁大眼睛环顾四周,高喊:"上主的作为何等伟大!"法利塞人全都哑口无言,他的亲友围上来又哭又笑,群众唱起圣咏。这重见光明的人一路跟着耶稣进城,像先知般不断讲述约旦河的见证、天父的声音和圣神的降临。
安息日那天晚上,耶稣在会堂里讲道。他讲到诺厄一家子造方舟的故事,讲到亚巴郎蒙召的经过,还解说了依撒意亚先知书上关于天主与诺厄立约、以彩虹为天上征兆的章节。主讲的时候,这些景象在我眼前活灵活现地展开:圣祖们的生平、各支派的繁衍、还有那些背离正道陷入偶像崇拜的族人。每当神视临在时,这一切都那么清楚明白;可等回到日常琐碎里,这些属灵的景象就变得模糊难解,总让我心里怅然若失。
耶稣还指出人们对圣经的错解和年代推算的谬误。他用简单明了的方法重新推算,证明圣经记载的每件事都能严丝合缝地对上。我实在想不通,这么清楚的事怎么会被搅得一团乱,甚至有些完全被人遗忘。
科里亚这地方分上下两片:上城区建在梯田状的山坡上,下城区向东延伸至幽深的山谷,中间由一排小房子相连。几个法利塞人和许多从西罗来的病人已经在这里等候耶稣。
虽然科里亚比阿克拉比斯更靠西边,但由于约旦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反而离河更近些。这不是个富裕的地方,百姓们靠编篮子、做蜂箱和草席为生。他们手艺倒精巧——把芦苇漂得雪白,编出的席子有粗有细。最特别的是那种能当墙用的大屏风席,专门用来隔开睡觉的地方。这一带山势陡峭,周围还散布着好些小村落。
记得去年住棚节时,耶稣曾从阿克拉比斯对岸的峡谷经过,往狄朋(Dibon)方向去。
第二天清晨,耶稣在会堂讲完道后,趁着犹太人安息日散步的时辰,在附近大厅里治愈了许多病人。
安息日结束时,耶稣在帐棚节庆宴席上与法利塞人起了争执。争论焦点是那个生来瞎眼、后被治愈者所说的预言。法利塞人讥讽说:"这人从前也预言过许多事,没一件应验的!"耶稣平静地回答:"那时天主的圣神尚未降临在他身上。"
他们又搬出厄则克耳先知,说他对耶路撒冷早期的预言也未实现。耶稣立即反驳:"先知在巴比伦靠近科巴尔河时,圣神才降在他身上,那时他吞下了一卷书卷。"这话堵得法利塞人哑口无言,宴席间顿时安静下来。我注意到,每当耶稣提及圣神临在的奥迹,那些傲慢的经师们就面露不安,仿佛被触及了最不愿承认的真理。
重见光明的人满城奔走,唱着圣咏赞美天主,还不断发出预言。就在复明后的第二天,他去了会堂——祭司给他束上宽腰带,通过誓愿仪式正式接纳他加入纳齐尔团体【注:即献身于主的团体】。我恍惚看见他后来成了门徒中的一员。
耶稣应那位复明者的恳求,去探望了他的父母。这家人住在城中僻静处,是厄色尼派中允许婚嫁的一支,与匝加利亚有些远亲,还跟玛斯法(Maspha)的厄色尼团体有联系。他们有好几个儿女,复明的玛纳恒(Manahem)是最小的孩子。附近还住着几户厄色尼亲戚,他们在城外的斜坡上有良田,种小麦和大麦,收成自己只留三分之一,其余分给穷人和玛斯法的团体。
这些厄色尼人热情地在家门口列队迎接耶稣。玛纳恒的父亲——名叫息鲁斯(Syrus)——恭敬地将儿子引荐给耶稣,恳求主收他作门徒中最卑微的仆役,专为耶稣打前站、预备住处。耶稣当即派他与息拉(Silas)及一位赫贝龙来的门徒同去伯达尼,想必是要给拉匝禄一个惊喜——他早先认识这个生来瞎眼的人。
玛纳恒自幼在衣服内束着腰带,复明后便公开束在外面,正式发了一段时间的愿。他虽曾眼盲,却常去听若翰讲道并受洗,还常召集科里亚的青年们讲论耶稣。父母因他虔诚,总给他最好的衣服穿。耶稣治愈他时说:"我赐你双重的视力:灵魂的和肉身的。"法利塞人却讥讽他的预言是"疯话",甚至污蔑他"假装瞎子"——正是他们当初信誓旦旦说"这人没瞳孔,绝对治不好"!
那些与耶稣谈论厄则克耳的法利塞人轻蔑地说:"他不过是耶肋米亚的一个随从,在先知学校整日胡言乱语,尽说些不着边际的疯话。他那些所谓的预言,有哪一句真正应验了?"玛纳恒说起默基瑟德无始无终的司祭职、预言玛拉基亚所说的"正义的太阳"将要显现、指明耶稣就是应许的默西亚。
注:依撒意恶先知书54-5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