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稣带着十二位门徒离开恩农,前往雅波克河及周边地区。安德肋、雅各伯、若望和其他几位门徒留在恩农,继续在小山东边的洗礼池施洗。泉水从山间流出,先注入洗礼池形成小湖,又化作溪流滋润草场,最后汇入恩农北面的蓄水池——人们可以随时从这里引水注入约旦河。
我看见耶稣与门徒们在索科特以东约一小时路程、雅波克河南岸的一座城里施教。在众多被治愈的病患中,有个天生闭着一只眼的男子。耶稣用唾液沾湿他的眼睛,那紧闭的眼睑立刻睁开了,那人获得了完好的视力。
耶稣渡过流经山谷的雅波克河,向东前行,来到玛哈纳因附近——这是座洁净优美的双城区。主在城外的水井边坐下,不久,会堂长老和城中显贵便捧着酒杯、食物和饮品出来迎接。他们为耶稣和门徒们洗脚,将香膏倒在耶稣头上,又准备了简单茶点,最后满怀质朴的爱德将主迎入城中。耶稣简短讲述了圣祖雅各伯曾在此地的经历。当地人多半已领受过若翰的洗礼,这一带城镇仍保持着古朴民风,许多古老传统依旧留存。主没有久留,只稍作停留接受了沿途礼遇。
离开玛哈纳因后,耶稣沿雅波克河北岸东行约一小时,来到雅各伯与厄撒乌兄弟相会之地。此处山谷陡然凹陷。途中耶稣不断教导门徒。不久他们再次渡河来到南岸,此处距两条汇成雅波克河的小溪不远。随后队伍继续东行约一里路,右侧便是厄弗辣因旷野。
穿过山谷后,他们在厄弗辣因森林东面的山脊上,看见了美丽的辣摩特基肋阿得城——这座城池整洁有序,布局规整。城中专为异教徒划有居住区和专属他们的庙宇,而圣殿礼仪则由肋未人主持。一位门徒先行前去通报耶稣的到来。肋未人和城中显贵早已在城外水井旁的帐篷等候。他们按礼数为新来者洗脚,奉上惯常的茶点以示款待,随后将众人迎入城中。
在城中的开阔广场上,聚集着许多贫病交加的人,正哀求耶稣施救。主治愈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当晚,适逢纪念依弗大女儿献祭的安息日开始,耶稣便在会堂施教——在这座城里,这个日子是作为全民哀悼的节日来纪念的。现场挤满了来自周边乡村的年轻少女和其他民众。
这一带的城市比古老的犹太城镇更为优美规整。街道呈星形放射状布局,所有道路都汇聚到中心点,边缘呈圆弧形延伸,使得整个城廓呈现出锯齿状的轮廓——连城墙也是如此。辣摩特基肋阿得曾是罪犯的避难城[注1],城中本有一座容纳亡命之徒的独立建筑,但到耶稣来访时已经荒废,似乎早已弃用。
当地盛产织锦挂毯,上面绣满各类走兽花卉的图案——部分用于贸易,部分供圣殿使用。我看见许多妇女和少女在长长的帐篷里织造这些挂毯。人们的服饰更接近圣祖时代的风格,衣着极为整洁,所用都是细羊毛织就的衣料。
耶稣参加了为纪念依弗大女儿献祭举行的庄严典礼。祂带着门徒们和肋未人来到城东一片美丽的开阔广场——那里已准备好庆典所需的一切。辣摩特基肋阿得的居民们早已聚集,排列成数个巨大的同心圆。当年依弗大女儿献祭的山丘和祭坛依然矗立在此,前方半圆形的草坡是少女们的席位,附近则设有肋未人和城中长老的座位。
所有人排着整齐的长队各就各位。辣摩特本城和邻近城市的少女们身着丧服参加典礼。一位白衣蒙面的少女扮演依弗大的女儿,另有成群少女穿着暗色长袍,面纱直覆下颌,手臂缠着黑色流苏饰带,扮演哀悼的同伴。最前列是撒花吹笛的幼童们,他们引领着牵有三只羔羊的游行队伍。整个仪式漫长而感人至深,包含诵经、训诲和悲剧重演等环节,期间咏唱着纪念此事的圣咏。
当扮演依弗大女儿的少女被同伴们安慰时,众人齐声哀悼,而她却只求一死。肋未人的歌咏团中似乎也在讨论这位女英雄的命运,但她毅然上前,用恳切的言词请求完成誓愿。仪式中交替使用着不同的经卷:有些段落是背诵的,有些则是直接诵读经卷。
耶稣亲自参与了这场纪念仪式。祂扮演至高审判者(即大司祭)的角色,除完成既定台词外,还在仪式前后多次施教。人们宰杀三只羔羊纪念依弗大的女儿,将血洒在祭坛周围,烤熟的羊肉则分给穷人。
主特别告诫少女们要警惕虚荣心的危害——我从祂的训诲中领悟到,当年那位少女若能克服虚荣,本可免于一死。这场纪念活动持续到午后。仪式中,少女们轮流扮演依弗大的女儿:当前一位完成自己的戏份,下一位就从石座上起身(这些石座就设在圆圈中央),两人一同退入附近的帐篷,更衣换上献祭时刻的装束。
那位少女英雄的坟墓就在附近的山丘上——献祭羔羊的仪式正是在此举行。她的石棺呈四方形,顶部设有开口。当羔羊的脂肪和其他祭品几乎焚尽时,剩余的祭肉便斜着投入开口,与骨灰一同落入墓中。宰杀羔羊时,我看见鲜血洒在祭坛周围,少女们用细棒蘸血,点在垂挂肩头的细长面纱末端。
耶稣说道:"依弗大的女儿啊!你本应在自己家中默默感谢天主赐予你族人的胜利。但你却心生虚荣,以英雄之女的身份贪求赞美——竟戴着轻浮饰物,伴着庆典乐声,在本地众女子面前夸耀游行。"
庆典结束后,众人来到附近的游乐园——那里已搭好凉亭帐篷,备妥筵席。耶稣也参与其中,特意坐在招待穷人的席位上,并讲了一个比喻。少女们在同一帐篷内用餐,但用约三尺高的屏风隔开:躺在餐桌旁的人无法越过屏风看到外面,站立者则无碍视野。
餐毕,耶稣随肋未人、门徒及众多民众返回城中。许多病人正耐心等候祂的到来,其中有疯癫的,有抑郁的——祂治愈了他们所有人。在会堂施教时,祂以雅各伯和若瑟的事迹为题,特别提及若瑟被卖到埃及的经过:"将来也有一位要被自己的兄弟出卖。但祂必会宽恕悔改的兄弟,在饥荒时分赐予他们永生之粮。"
当晚,一些住在城外的异教徒谦卑地央求门徒,询问能否有幸聆听这位大先知的教诲。门徒将他们的心愿转告耶稣,主应允次日清晨前去会晤。
依弗大是异教母亲的私生子,被父亲嫡出的子女从辣摩特(又名玛斯法)驱逐后,流亡到邻近的托布地。他纠集一群亡命之徒,过着强盗生涯。他的异教妻子早逝,留下一个才貌出众却生性虚荣的独生女。依弗大本人鲁莽专横、刚愎自用,既贪恋胜利又固执己见,更像异教英雄而非犹太子民——却成了天主手中的工具。
为夺回被逐出的故土,他在狂热中发下重誓:凯旋时必将第一个从家门出来的人献作全燔祭。他万万没想到迎接他的会是独生女——至于其他家人,他本就不屑一顾。
依弗大的誓愿并不蒙天主喜悦,但天主仍允许他如此行——并命定其誓言的实现将成为对父女二人的惩罚,并使前者后裔从以色列中被剪除。
若非如此,那女儿或许会因父亲的功成名就而堕落;但如今,她用了两个月时间补赎,最终为天主献上生命。很可能她也影响了父亲,使他归向正途,更忠信于天主。
当时女儿率领着大队少女,伴着歌声、笛声和铃鼓出城迎接父亲。尽管相遇处距城有一小时路程,她仍是父亲见到的第一位家人。得知噩耗时,她立刻收敛心神,只求两个月宽限——好退居旷野,以补赎预备牺牲;也好与同伴们哀悼这贞女的死亡,因这将使父亲在以色列绝后。
她带着几位少女同伴,前往辣摩特山谷对面的山区。两个月里,她们在帐篷中守斋祈祷、身披苦衣。辣摩特的少女们轮流陪伴她。她尤其痛悔自己昔日的虚荣与贪慕虚荣。长老们曾商议能否免除她的死亡,但因她父亲以庄重誓言起誓,这誓愿绝不能更改。我还看见那女儿自己竟也渴望誓愿达成,她用充满智慧又感人至深的言辞,恳请完成献祭。
她的牺牲仪式充满哀伤标记,同伴们环绕着她吟唱挽歌。她就坐在后来举行纪念庆典的同一地点。人们再次召开会议试图解救她,但她挺身而出表达赴死的决心——正如我在庆典中目睹的那样。她身着洁白长袍,从胸部到脚踝严密包裹;但从头部到胸前披着透明白纱,隐约可见面容与肩颈线条。她勇敢地走向祭坛,父亲却未道别就仓皇离去。
有人递来盛着红色液体的器皿,她一饮而尽——我想那是令人昏迷的药剂。依弗大指派的一名武士蒙眼行刑(蒙眼象征他不必承担杀人罪责,因他看不见致命一击)。当少女被横放在武士左臂上时,他用短刃刺穿她的咽喉。红色液体即刻生效——被放置到武士臂上时,她已完全昏迷。两位白衣少女像伴娘般用器皿接住鲜血,浇在祭坛上。
随后同伴们用殓布包裹她,平放在带格栅的祭坛表面。当火焰吞噬她的衣袍,将一切焚为焦黑时,几名男子抬起格栅,将其架在附近敞开的墓穴边缘。轻轻抽离格栅后,遗体便滑入墓中。这座坟墓直到耶稣时代仍存于世。
依弗大女儿的女伴们和许多在场者,都将自己的面纱与手帕浸染在她的鲜血中,还有人收集了全燔祭的骨灰。在换上祭服前,少女们曾陪她退入帐篷净身准备。
相遇发生在辣摩特城北两小时路程的山间——当时她和同伴们骑着装饰彩带、系铃铛的小驴。一人领前,两人护侧,余众奏乐歌唱《梅瑟战胜埃及人》的赞歌。依弗大一认出女儿就撕裂衣服,悲痛欲绝;反倒是女儿镇定自若地接受了命运。
当她们带着禁食规定的少量食物离家前往旷野时,依弗大最后一次对女儿说话——这某种程度已是献祭的开始。临别时,他按献祭惯例将手放在女儿头上,只说:"去吧!你将永无配偶!"女儿回应:"是的,我永无配偶!"此后父女再未交谈。
女儿死后,依弗大在辣摩特修建了华美的纪念碑,其上覆有小圣堂。他下令每年在女儿献祭日举行纪念庆典,既为铭记这悲惨誓愿,也为警戒后人勿重蹈覆辙。(参阅民长纪11:39-40)
依弗大的母亲原是皈依犹太教的异教徒,而他的妻子则是犹太男子与异教女子私通所生的后代。他被逐出故乡时,女儿并未随行——她留在辣摩特,不久母亲便去世了。当同胞在危难中召他回到托布时,他并未重返出生地,而是在玛斯法城外营地召集民众共商大计,始终未见自己的家和独生女。
当他发那个誓言时,他压根没未想到女儿,而是想到那些抛弃他的其他亲戚,因此天主惩罚了他。
庆典持续了四天。耶稣带着门徒们走访了辣摩特的异教徒居住区。异教居民们在街口恭敬相迎——离他们庙宇不远有片露天广场,专供公共讲道之用。几位病患和老者被抬到此处,耶稣治愈了其中患病的人。那些邀请祂的人像是学者、祭司和哲人,他们熟知三王来朝的典故,知晓三王曾从星象中看见犹太君王的诞生,因为他们也怀着类似的期待,同样从事星象观测。
附近有座观星台,与三王故乡的颇为相似。他们长久渴慕真道,如今竟亲耳聆听耶稣宣讲。主向他们揭示了极深奥的奥秘,甚至论及至圣三位一体。我亲耳听见这句令我震惊的话:"作证的有三:水、圣神与血,这三者是一致的"(参:若望一书5:8)。"祂谈及人类堕落、预许的救主、天主对世人的引导、洪水灭世、过红海与约旦河的事迹,以及洗礼的意义。祂告诉他们:犹太人并未完全占领应许之地,仍有许多异教徒居住其间;而祂来是要接管剩余的一切,将其纳入祂的国度——但不是靠刀剑,而是藉仁爱与恩宠。
这番话深深打动了许多听众,耶稣便差遣他们前往恩农受洗。有七位年迈体衰无法远行的老者,耶稣特许两位门徒当场施洗。人们搬来水盆置于浅水池边,老人们齐膝站在池水中,扶着盆上围栏。两位门徒按手在新皈依者肩上,若翰的门徒玛提亚则用带柄贝壳依次为他们注水于顶。耶稣亲口传授门徒施洗经文。老人们都穿着洁白崭新的礼袍。
随后,耶稣以贞洁与婚姻为题向民众施教,特别告诫妇女们要恪守服从、谦卑之美德,并善尽教育子女之责。这些异教徒心地质朴,他们满怀敬爱地将主送回犹太区。耶稣来到会堂,治愈了堂外的病患。
肋未人对耶稣探访异教徒之事颇感不悦。在依弗大庆典仍在进行的会堂里,耶稣论及外邦人的蒙召。祂说:"许多外邦人在我的国度里,地位将超过以色列子孙。我来的目的,就是要以恩宠、训诲和洗礼,使那些当年未被以色列人驱逐的异教徒,与应许之地的合法继承者合而为一。"祂还谈及依弗大的胜利与誓愿。
当耶稣在会堂讲道时,少女们正在依弗大为女儿所立的纪念碑前举行庆典。这座重建的纪念碑每年都会因少女们的奉献而更显华美。它坐落在一座圆形圣殿内,殿顶开有天窗。
殿中央矗立着造型相同的小型建筑——这是个由立柱支撑的穹顶结构,其中一根立柱暗藏旋梯。穹顶外围盘旋着浮雕步道,上面雕刻着依弗大女儿凯旋游行的场景,人像约有孩童高度。这组浮雕材质轻盈却闪耀如抛光金属。下方的透雕基座让人像仿佛正俯视着小圣殿。
穹顶冠有圆形金属平台,平台中央竖着带横杆的立柱,形如梯子直通外殿屋顶。登顶后,城市与郊野风光尽收眼底。梯顶平台宽敞得足以让两位少女扶柱携手绕行。
小圣殿中央的基座上,安放着依弗大女儿的大理石像——洁白如玉的她端坐在同样材质的座椅上,正是献祭前的模样。雕像头部与螺旋穹顶的第一圈齐平。像座底部留有足够三人并肩而行的空间。
环绕小圣殿的立柱间,以精美的格栅相连。外殿石墙布满彩色纹路,穹顶的螺旋纹路由下至上渐次洁白,最上层纯净如雪。
此刻,少女们正在纪念碑周围举行庆典。雕像一手执帕拭泪,另一手垂落身侧,握着残花断枝。庆典井然有序:时而她们从外殿牵起帷幔围住内殿,三五成群静默祈祷,泪眼凝望雕像;时而齐声合唱,时而对唱应答。她们又两两前行,在像前撒花环、献花冠,唱着"今朝为我!明日属你!"的哀歌慰藉亡灵。赞歌颂扬着她的坚毅与顺服,尊她为胜利的代价。
随后少女们分组沿螺旋步道登顶,高唱凯歌。有人攀上外殿屋顶极目远眺,仿佛在寻找凯旋的英雄,复述那可怕的誓词。队伍又哀哭着回到纪念碑前,悲叹少女被剥夺的母职权利。庆典穿插着感恩圣咏与对天主公义的沉思,动人的哑剧交替演绎喜乐、哀伤与虔诚。
殿内为少女们准备了盛筵。她们并非围坐一桌,而是分三层环形就座,每人身旁放着圆几,盘腿而坐。餐食造型奇妙——比如仰卧的羔羊模型,腹中填满水果等美味。
(注1:参见申命纪4:43,若苏厄书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