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孩子被治愈的外邦人问耶稣他们该迁往何处,因为他们决心弃绝偶像崇拜。耶稣对他们谈及圣洗圣事,劝勉他们暂且保持平静,坚守这份善愿。祂将天主比作父亲——我们只需向祂献上悔改的心,而祂所求的祭献并非祭品;祂所悦纳的,惟独人内心的皈依及赤诚的心
(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对外邦人讲话时,总比向犹太人说得更直白:天主根本不需要我们的祭品。祂教导他们痛悔补赎、感恩领受的恩惠,并对受苦者怀有怜悯之心。)
回到犹太区后,耶稣结束了安息日的礼仪。用膳毕,众人开始禁食,为祖先崇拜金牛之罪作补赎——今年本应在提市黎月第七日举行的赎罪斋期,因恰逢安息日,故改在第八日举行。
次日午后,耶稣离开加达辣城。那些孩子被治愈的外邦人,特意在聚居区外再次向祂致谢。祂祝福了他们,便带着十二门徒向南穿越山谷。
他们翻过一座山,来到源自贝特辣玛塔-犹里雅斯矿脉的溪流边。从加达辣到溪畔客栈约三小时路程。当地犹太人正在采收秋果,耶稣便沿途教导他们。
溪边有群异教徒忙着从花篱采摘白花——但真正要采集的却是花叶间丑陋的甲虫(这些是为狄雍城的贝耳则步偶像准备的供品)。当耶稣走近时,他们惊恐退避。
我清楚看见:那偶像坐在城门外的垂柳下,形似短臂细腿的猴子,却如人般端坐。尖脑袋上翘着新月般的犄角,长鼻子配着野兽般的血盆大口,模样骇人。它腰系围裙,一手握高脚杯,一手捏着正破茧的蝴蝶。那蝶翼斑斓如鸟似虫,诡异非常。更可怕的是它额前那圈由毒虫组成的冠冕——甲虫们螯足相缠,额心那只尤其硕大狰狞,闪着带毒的虹光。
当耶稣靠近那些捕虫人时,虫冠突然如黑云炸散,连带各种可怖的幽暗一齐窜入地缝。原来这些毒虫,正是人们通过贝耳则步所崇拜的邪魔化身。
耶稣在次日正午时分抵达狄雍城的犹太区。这区域比外邦人居住区小得多——异教徒的城邑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坡上,庙宇星罗棋布,与犹太区界限分明。
当耶稣来到城外时,人们已搭好迎接用的凉棚。司祭和长老们在一处棚下行古礼相迎:为祂濯足,奉上茶点。祂随即去探望那些在凉棚下等候的病人——从城外到城门,到处都躺着、站着前来求治的患者,门徒们忙着维持秩序。
这里有各式各样的病人:瘸腿的、哑巴、瞎子、水肿病人,还有全身瘫痪的。有人撑着三脚拐杖勉强站立,有人坐在带轮子的支架上。妇女们被安置在靠近城门的长棚下,那凉棚搭在阶梯状的草坡上,坡上长着细软如丝的芳草,还铺着地毯。患血漏症的妇女们蒙着厚面纱,畏缩地跪在远处;另有些面色蜡黄的忧郁症患者,神情阴郁地坐着。耶稣温柔地挨个诊治她们,依照各人情况给予劝诫:指出该改正的过失,该避免的罪过,还教导她们如何补赎。当母亲们抱着病孩上前时,祂也一一施以祝福和治愈。
这场医治持续到下午,最后在满城欢庆中结束。痊愈的人们唱着感恩圣咏,欢天喜地地扛着病床和拐杖列队回城——妇女儿童走在最前面,咏唱着达味圣咏第四十篇:"眷顾贫穷人的,真是有福!"耶稣与门徒、肋未人走在队伍中间,祂那谦逊庄严的风采实在难以言喻。众人先到会堂谢恩,然后在凉棚下共进简餐,吃的是野味、蜂巢和烤饼。
当安息日开始时,所有人都换上丧服前往会堂——犹太人最重大的赎罪日庆典就此开始了。
耶稣在会堂里宣讲补赎的道理。祂痛斥那些只注重外表洁净、却放纵内心邪念的人——有些犹太人会在宽大的外衣下,用苦带抽打自己的大腿和小腿来自我惩戒。
与此同时,狄雍城的异教徒也在举行庆典。他们燃起堆积如山的香料,连坐席都架在熏香之上,整个会场烟雾缭绕。[注:此处形成强烈对比:犹太人通过苦修洁净灵魂,而异教徒则沉溺于感官刺激。这种对比呼应《圣玛窦福音》23:25-28中耶稣对"洗净杯盘外面"的伪善者的谴责。)
我亦看见耶路撒冷赎罪日的盛况:
大司祭反复行取洁礼,克己苦身,备极辛劳。他献祭牲、洒鲜血、焚乳香,又为两只公羊拈阄——一只宰杀献祭,一只系上火囊,被驱入旷野。这羊疯狂奔窜,最终坠崖而亡。这片荒漠,正是达味王当年避难之地,始于橄榄山麓。
此刻大司祭心神不宁,甚至渴望有人代行其职。当他即将进入至圣所时,恐惧万分,恳切求民众为他祈祷。百姓疑他犯了大罪,深恐他在至圣所遭遇不测。原来他正因参与杀害洗者若翰之父匝加利亚而良心不安——这罪孽后来在他的女婿身上得了报应,正是那人判处了耶稣死刑。
按 此段神视揭示两个重要关联:1. 旧约赎罪礼(肋16:8-10)与耶稣"除免世罪者"身份的预象;2. 历史报应:大司祭参与杀害匝加利亚(路1:5-23),其女婿盖法则判耶稣死刑(玛26:57)
此时约柜中已无神圣之物[注:指约柜最初存放的"十诫石版、亚郎发芽的手杖和玛纳金罐"(希9:4)早已遗失,仅存几块细麻布及各隔层。这新约柜的样式与最初的大不相同:革鲁宾天使像姿态迥异——他们端坐其上,身绕三重绶带;一足抬起,一足垂于约柜两侧,金冠仍置于二者之间。柜中只存放着圣油、香料等物。
我见大司祭焚香洒血后,从约柜取出一块麻布,将指尖鲜血(或是取自某处之血)与水调和,依次递给列队司祭饮用——这实为圣体圣事的预象[注:此处麻布与血的仪式,预示耶稣在最后晚餐建立圣体圣血(路22:19-20)]。后来这大司祭因亵渎之罪遭天主严惩,身染癞病,凄惨不堪,圣殿中一片惊惶。
其间我听见有人诵读《耶肋米亚先知书》的庄严训诲,同时目睹先知生平诸多场景,以及以色列人崇拜偶像的种种可怖行径。
我又看见一个异象:当圣殿中诵读经卷时,显露出厄里亚死后曾给约兰王写信的往事[注:参见《编年纪下》21:12-15记载厄里亚致约兰王的谴责信]。犹太人却不愿相信,辩称是厄里叟将先师遗留的预言转交给了君王。
正当我也觉得此事蹊跷时,忽然神魂超拔至东方——途经"先知山"时,但见峰顶冰雪覆盖,塔楼林立,恍如约兰王时代的景象。继续东行至伊甸园,只见奇珍异兽徜徉其间。在那闪耀的围墙边,厄诺克与厄里亚正卧于门侧安眠。
此时厄里亚的神魂却凝视着巴勒斯坦的动静。一位天使呈上雪白羊皮卷与芦杆笔,厄里亚便撑坐起来,以膝为案书写起来。忽见一辆宝座般的轻车,由三头雪白神兽牵引,自园内高台沿阶而下。那神兽形似巨獐,通体如绸缎般银光闪闪,四肢纤长,额前生着优雅的前弯独角,头颅始终昂扬摆动[注:参《厄则克耳》1章与《默示录》4章]。
厄里亚登车如踏虹霓,转瞬抵达撒玛黎雅上空。车内厄里叟正举目祈祷,那书信便飘落在他面前,由他转呈约兰王。当年接先知升天的马车,正是由同类神兽驾驭——前一头,后两头,光华夺目。
我又看见厄里叟与叔能妇人的事迹[注:参见《列王纪下》4:8-37
]。这位先知所行的奇迹比厄里亚更为惊人,且举止风度更为温雅。厄里亚是完全属神的人,不染世俗气质,与洗者若翰如出一辙。
当时厄里叟的仆人革哈齐夜间偷跑去追赶刚被治愈的纳阿曼[注: 参见《列王纪下》5:20-24]。趁着先知安睡,他在约旦河畔假借主名索要礼物。次日,革哈齐正制作卧房隔板时,厄里叟突然质问:"你去了哪里?"随即揭穿他昨夜所为。这仆人立刻染上癞病,且祸及子孙[注:参见《列王纪下》5:25-27]
当这些异象在我眼前展开——人类早期对动物与偶像的崇拜,以色列子民屡次陷于同样的罪恶,以及天主不断派遣先知施予慈悲——我不禁困惑:人们怎会崇拜如此可憎之物?这时,一个更深刻的启示临于我:这同样的可憎之事,虽以更隐蔽、更精神化的形式,至今仍存于世上。
我看见无数异象显明,偶像崇拜的毒害已渗入基督教世界,几乎重现了古代所有的崇拜形式:
司祭们在至圣圣体前崇拜毒蛇——他们不同的私欲正化作那些蛇的形状
博学之士身旁盘踞着各类怪物,他们一面自诩超越宗教,一面向这些邪魔俯首;
贫穷堕落者周围则聚集着蟾蜍等污秽之物
更骇人的是,我看见整座整座的教堂陷入偶像崇拜:
北方一座阴暗的改革派教堂里,空荡荡的祭台上立着乌鸦,会众竟向它们献上敬拜——虽然肉眼不见这些动物,但他们骄傲自满的心态正构成实质的崇拜。
我看见某些神职人员诵念日课时,扭曲的小鬼像哈巴狗般为他们翻动经书。更有甚者,摩洛与巴耳等古时偶像竟被供奉在学者的书桌上,支配着他们的思想。这些人甚至向偶像献上食物碎屑,同时嘲弄天主子女的纯真信仰。
我清楚地看见,这些可怖之事在当今世代与古时同样盛行,而我所得的这些关于偶像崇拜的异象绝非偶然。倘若现代人的不敬虔与拜偶像之心能具象化,若他们的邪思恶念能化为外在行为,我们必会发现,今日的偶像与古时毫无二致。
当耶稣离开狄雍时,几位异教徒怯怯地前来——他们听闻耶稣在加达辣行的奇迹,便带着孩子来求治。耶稣治好了那些孩子,并劝化了他们的父母,使他们决心领受圣洗圣事。随后,祂带着十二门徒向南行进五小时,他涉水渡过一条源自厄弗隆山谷的溪流。
在溪南半小时路程处,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村落——约格贝哈。它坐落在森林后的洼地中,由一位名叫"玛拉海"的先知所建(此名读音类似最后一位先知玛拉基亚,但并非同一人)。这位先知原是梅瑟岳父耶特洛的仆人,因忠信睿智,被梅瑟派来侦察此地。他比梅瑟早两年来到此地,勘察了方圆数里的区域直至湖边,并详细记录了所见所闻。当时耶特洛住在红海附近,听闻玛拉海的报告后,便带着梅瑟的妻子和儿子迁往阿尔加。
玛拉海最终被当作间谍追杀,他被迫逃亡到这片荒原——那时这里只有游牧民族支搭的帐篷。他藏身沼泽时,天使显现相助,并带来羊皮卷的谕令:命他继续勘察此地三年。当地居民(那些帐篷住民)给他换上红色长衫与同色短褂。玛拉海也曾勘察贝特辣玛塔周边,在约格贝哈的帐篷居民中居住多时,以其卓越智慧给予他们巨大帮助。
约格贝哈所在的洼地中,原有一片芦苇丛生的水泽。玛拉海藏身之处,恰是一口被填埋的古井所在。后来这口井开始涌出泉水,喷出大量泥沙,时而冒出蒸汽柱,偶尔还会带出卵石。渐渐地,井周围形成了一座土丘,很快便草木葱茏。
人们从附近山上运来泥土填平沼泽,在其上建造房屋。就这样,一口被精美泉屋覆盖的水井周围,逐渐形成了约格贝哈城——其名意为"将被高举"。这处沼泽蓄水池的历史必定更为久远,因为附近可见长满青苔的残垣断壁,墙上仍可辨认出当初可能用于养鱼的孔洞。此地还有其他遗迹,犹如古代帐篷城堡的地基。玛拉海教导居民使用黑色矿物沥青作为建筑材料。
耶稣在这座与世隔绝的约格贝哈城受到隆重接待。城中居住着一个称为"卡拉派"的教团,约四百人,身着白色长袍,外罩黄色长肩衣,腰系粗皮围裙,青年信徒则衣着较短,四肢缠绕布带。他们属于厄兹辣支派,是梅瑟岳父耶特洛的后裔,昔日曾极兴盛,后因外敌压迫而衰微。
这些信徒恪守律法字句,拒绝法利塞人的口传传统,过着简朴的生活:成员离教时须放弃带入的一切财产,内部实行互助制度故没有穷人,且热情款待外乡人。他们尊称领袖为"长老",特别敬重老者,青年对长者极为恭顺。曾有一成员因在支派冲突时期娶本雅明支派女子而被逐出团体。
其信仰严禁任何偶像,相信灵魂会转世甚至转入牲畜,同时向往伊甸园的美善动物。他们期待默西亚如世俗君王般降临,虽视耶稣为先知却未认其为救世主。日常注重洁净,但摒弃法利塞人繁琐的取洁礼,他们虽严格遵守律法,却对律法的解释比法利赛人更为宽松。
他们在此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鲜少与外人往来,杜绝奢侈虚荣,仅以朴实劳作维持生计。此地遍生柳树,他们便编织箩筐蜂箱——因周边多蜂群;又共同在长棚下制作粗布罩衣与轻木器皿。为即将到来的帐棚节,他们早早在城外搭好了凉棚。
众人以灰烬烤制的面饼与蜂蜜款待耶稣。祂在此施教时,他们皆肃然恭听。耶稣既赞许他们敬老的古风——子女孝顺父母、门徒尊崇师长;又称许他们周济贫病的善举——设有妥善管理的病坊收容患者;更劝勉他们迁居犹大地区,好使这纯朴之风广传于世。
译者注:狄雍和约格贝哈是公元一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的两个特殊聚居区:
1. 狄雍(Dion)位于加达辣(Gadara)附近的山谷地带
城市分为犹太区与异教区:
犹太区较小,保持着严格的犹太传统
异教区建在山坡上,有数座异教神庙(包括贝耳则步崇拜)
耶稣在此:
治愈了大量病患(特别是妇女和儿童)
揭露了异教祭司的骗术
在会堂教导赎罪日的真义
2. 约格贝哈(Jogbeha)
隐藏在森林洼地中的小型犹太社区
地名意为"将被高举"(希伯来语词源)
由先知玛拉海(Malachai)建立:
他是梅瑟岳父耶特洛的仆人
早于梅瑟两年勘探此地
居住着卡拉派(Karaites)犹太团体:
严守律法字句,拒绝法利塞人口传传统
实行财产共有制
期待默西亚来临
(注:这些地点未见于圣经正典,属艾曼丽超性神视中揭示的"隐藏"地点,其地理描述与一世纪巴勒斯坦东北部的历史背景相符)